[实用新型]一种微型带状电缆有效
申请号: | 201220623612.2 | 申请日: | 2012-11-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2976886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05 |
发明(设计)人: | 张群;佘晨;杨趁芬;章新能;何源;徐秋芳;孙银乐;顾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芜湖航天特种缆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B7/00 | 分类号: | H01B7/00;H01B7/04;H01B7/08;H01B7/17;H01B7/18;H01B7/295 |
代理公司: | 安徽合肥华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12 | 代理人: | 余成俊 |
地址: | 241000 安徽省芜***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微型 带状 电缆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缆,尤其涉及一种微型带状电缆。
背景技术:
随着航空航天技术不断发展,航天领域对电缆要求也不断提高。电航空航天技术中卫星通信应用系统,为卫星移动通信设备及关键配套部件主要选用微型的带状电缆,原先的带状电缆的柔软性、耐磨型、耐油、耐温性能能达不到实际使用环境的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弥补现有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微型带状电缆,结构设计合理,具有优良的柔软性能、耐磨性能及耐油耐温性能。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微型带状电缆,其特征在于:包括主导体、副导体,主导体、副导体外分别均采用26根直径为0.08mm的镀银软铜线束绞构成,主导体与副导体为分别包覆有聚四氟乙烯薄膜绝缘层构成主绝缘线芯、副绝缘线芯,主绝缘线芯外均分别包覆有第一屏蔽层,包覆第一屏蔽层的主绝缘线芯在同一平面上平行间隔分布,主绝缘线芯两侧分别设有二根副绝缘线芯绞合成束并于外侧包覆第二屏蔽层构成缆芯,缆芯外包覆有护套层。
所述的微型带状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绝缘层的厚度为0.10mm。
所述的微型带状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护套层采用阻燃性塑性弹性体材料挤塑成型。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
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合理,通过主导体、副导体平行间隔分布构成缆芯,副导体分布于主导体外侧并采用对绞结构,配合各层材料的选择,使得电缆具有优良的柔软性能、耐磨性能及耐油耐温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
微型带状电缆,包括主导体1、副导体1,主导体2、副导体2外分别均采用26根直径为0.08mm的镀银软铜线束绞构成,主导体1与副导体2为分别包覆有聚四氟乙烯薄膜绝缘层3构成主绝缘线芯、副绝缘线芯,主绝缘线芯外均分别包覆有第一屏蔽层4,包覆第一屏蔽层4的主绝缘线芯在同一平面上平行间隔分布,主绝缘线芯两侧分别设有二根副绝缘线芯绞合成束并于外侧包覆第二屏蔽层5构成缆芯,缆芯外包覆有护套层6。
聚四氟乙烯薄膜绝缘层3的厚度为0.10mm。
护套层6采用阻燃性塑性弹性体材料挤塑成型。
本实用新型结构尺寸与所用材料如下:
1、2×(2×0.13mm2)P、PTFE绝缘双绞屏蔽线:
a)主导体:采用镀银软圆铜线,导体结构26/0.08mm;
b)绝缘:采用聚四氟乙烯薄膜,绝缘标称厚度0.10mm;
c)第一屏蔽:采用镀银软圆铜线,编织密度不小于90%,外径不大于1.90mm。
2、5×0.13mm2P、PTFE绝缘屏蔽线:
a)副导体:采用镀银软圆铜线,导体结构26/0.08mm;
b)绝缘:采用聚四氟乙烯薄膜,绝缘标称厚度0.10mm;
c)第二屏蔽:采用镀银软圆铜线,编织密度不小于90%,外径不大于1.20mm。
3、护套:采用阻燃热塑性弹性体,电缆外形尺寸不大于19.0mm(宽度)×2.4mm(厚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芜湖航天特种缆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芜湖航天特种缆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62361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工程塑料绝缘子
- 下一篇:具有抗拉伸、抗干扰性地震探测电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