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高效凹涡气浮沉淀机有效
申请号: | 201220620779.3 | 申请日: | 2012-11-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2968184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05 |
发明(设计)人: | 杨发祥;胡海华;郭曼茹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州江南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1/24 | 分类号: | C02F1/24;C02F1/52 |
代理公司: | 常州佰业腾飞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31 | 代理人: | 金辉 |
地址: | 213000 江苏省常***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效 凹涡气 浮沉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污水处理设备,特别涉及一种高效凹涡气浮沉淀机。
背景技术
气浮及沉淀技术是水处理系统中常用的两种固液分离技术,气浮是利用进入水中的空气产生的微气泡附着在预处理污染物上形成气污混合物,气污混合物和液体之间由于密度的不平衡,产生浮力,将污染物带到水面去除从而达到净化污水的一种水处理技术;而沉淀则是利用颗粒物重于水的特性沉入水体进行固液分离的一种最常用物化处理技术。在目前的处理工艺中,该两种技术基本作为单体处理工艺单独出现,能高效、简便的将这两种工艺结合在一起进行运用比较少有。
气浮是一种快速、高效的固液分离技术、近年来在水处理行业运用较广,它对那些轻浮絮体(比重接近1)的去除,效果非常明显,再者因其工作过程需通氧(空气)的特性,可有效去除污水中的有机物。气浮作为一项物化处理技术经历了多年、多形式的发展,从传统的散气气浮、溶气气浮、电解气浮到近年来的浅池气浮、DAF气浮、CAF气浮等,气浮工艺正逐步走向成熟,并向结构简便、用地节省、高效节能的路线迈进。而近几年来较为流行的为涡凹气浮系统,是利用引气设备形成负压吸入空气后产生微气泡去除杂质,此系统设备简单,操作和维修非常容易。
因气浮对水中悬浮物的选择性去除(悬浮物比重接近1效果最好),故以上各种气浮技术均存在一定的缺陷,其使用行业、使用范围、对水质的要求等都存在很多运用的局限性,进水的水质有要求、出水的稳定性无法保证,无法进行大规模、广泛的运用,大多数场合作为预处理或深度处理出现在工艺流程中,无法作为核心工艺独立承担水处理。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将气浮、沉淀有效结合的高效凹涡气浮沉淀机,该产品设计巧妙,出水更加稳定可靠,且去除污染物的效率更高。
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的技术方案是:本实用新型包括池体、进水口、涡凹气浮机、刮沫机、螺旋浮沫输送机、回流管和出水口;所述池体内部的左侧设有左隔板,左隔板的左侧区域为接触区,涡凹气浮机设置在接触区内,接触区的出口开设在上端;所述池体内部的右侧设有右隔板,右隔板和左隔板之间为处理区,刮沫机设置在处理区的上端且固定在池体上;所述螺旋浮沫输送机安装在刮沫机的右下侧;所述接触区的底部通过回流管与处理区连通;所述处理区从上至下分为集渣区和沉淀区,沉淀区设有刮泥机;所述右隔板的右侧为第二处理区,第二处理区的下端与处理区相通,第二处理区从上至下具有清水区、斜板沉淀区、集泥斗;所述集泥斗呈漏斗状且低于沉淀区的池底,在集泥斗的底部设有排泥口;所述斜板沉淀区内设有分离斜板;所述出水口设置在池体的右上端,且处于清水区。
上述刮沫机、螺旋浮沫输送机和刮泥机由同一台减速机驱动;所述减速机的驱动轴上同轴设有第一驱动链轮、第二驱动链轮、第三驱动链轮,第一驱动链轮与刮沫机上的刮沫机链轮传动连接,第二驱动链轮与螺旋浮沫输送机上的螺旋浮沫输送机链轮传动连接,第三驱动链轮与刮泥机上的刮泥机链轮传动连接。
上述清水区与出水口之间设有L形的挡板。
本实用新型具有积极的效果:(1)本实用新型设计巧妙,功能区界限分明;(2)本实用新型采用涡凹气浮机,避免了传统空气释放器易堵、维修难的问题,服务面积大大增加,而且负压回流还节省了晶核回流泵;(3)本实用新型采用一拖三的传动装置,简化了控制,节省了设备,降低了能耗;(4)本实用新型的出水更加稳定可靠,污染物的去除效率大大提高;(5)本实用新型将气浮和沉淀有效结合,使其适用面更加广泛。
附图说明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地理解,下面根据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其中
图1为现有凹涡气浮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减速机的传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州江南环境工程有限公司,未经常州江南环境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62077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