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移动LED照明灯有效
| 申请号: | 201220620423.X | 申请日: | 2012-11-21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927500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5-08 | 
| 发明(设计)人: | 张德斌;柒溪林;李平根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山奥凯华新电子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21L4/00 | 分类号: | F21L4/00;F21V5/00;F21V33/00;F21Y101/02 | 
| 代理公司: | 珠海智专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62 | 代理人: | 林永协 | 
| 地址: | 528467 广东省中山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移动 led 照明灯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灯具,特别是一种可用于汽车应急照明的移动LED照明灯。
背景技术
人们通常在汽车上配备用于应急照明的灯具,如手电筒或者户外照明灯等,一旦汽车在野外出现故障时可以使用这些应急照明灯具实现应急照明,并且可以用于发出求救信号。虽然户外照明灯发出的光线亮度很高,但其通常体积较大,携带很不方便,普及率不高。
现有的手电筒大多使用LED芯片,即具有LED灯珠,并且通常设有一个壳体,LED灯珠设置在壳体的一端,在壳体内安装用于向LED灯珠供电的电源,通常是便携式的直流电源,如干电池等。手电筒的体积较小,且价格通常较为便宜,普及率较高。
现有的手电筒通常在LED灯珠处设置配光的器件,如反光杯以及透镜等,但这些器件仅仅是确保LED芯片所产生的光束照射到LED灯珠的正前方,且LED芯片所发出的光线通常是射线,即只能照射到手电筒正前方,无法照亮手电筒周围的地方,导致手电筒的出光角通常较小,不利于其在户外的应急照明使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出光角度较大的移动LED照明灯。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照亮灯体周边地方的移动LED照明灯。
本实用新型的再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带有应急锤的移动LED照明灯。
为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移动LED照明灯具有灯体,灯体具有壳体,壳体的第一端设有LED灯珠,且壳体内安装向LED灯珠供电的电源,其中,壳体的第一端可拆卸地安装有透光罩,透光罩自壳体的第一端沿壳体轴线方向向外延伸。
由上述方案可见,移动LED照明灯的一端设置有透光罩,且透光罩位于LED灯珠的前端,并沿壳体轴线方向向外延伸,LED灯珠发出的光线入射到透光罩后,将穿过透光罩向透光罩的四周传播,因此光线并不是仅仅照射到LED灯珠的正前方,还会照亮到灯体的周边地方,移动LED照明灯的出光角将大大增大。
一个优选的方案是,壳体的第一端设有内螺纹,透光罩的敞口端设有与内螺纹配合的外螺纹。
由此可见,透光罩与壳体之间通过内螺纹与外螺纹实现固定连接,这样在不需要使用透光罩时可以方便地将透光罩从壳体上拆下,需要使用透光罩时可以将透光罩方便地安装在壳体上,使用极为方便。并且,一旦透光罩损坏,可以方便地更换新的透光罩。
进一步的方案是,壳体包括相互连接的主壳体以及透镜壳体,透镜壳体位于壳体的第一端,且内螺纹设置在透镜壳体的内壁上。
可见,壳体由可拆卸的主壳体及透镜壳体构成,将诸如反光杯、透镜等配光器件安装在透镜壳体内,并使用透镜壳体与透光罩连接,方便移动LED照明灯的拆装。
再进一步的方案是,透光罩呈圆柱状,且透光罩远离壳体的一端为半球状。
由上述方案可见,将透光罩设计成圆柱状,透光罩的面积较大,LED灯珠发出的光线穿过透光罩后照射的面积也较大,有利于增大移动LED照明灯的照亮范围。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壳体的第二端设有呈圆锥状的应急锤。这样,在汽车发生故障或者遇到事故时,可以使用应急锤敲碎汽车门窗以逃生,增加移动LED照明灯的实用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右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分解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另一视角的结构分解图。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与图2,本实施例的移动LED照明灯具有灯体,灯体具有壳体10,壳体10由主壳体11、端盖20以及透镜壳体30组成,在透镜壳体30的一端安装有透光罩40,在端盖20的端部上安装有应急锤27,应急锤27的一端为圆锥状的锤体28。
参见图3与图4,主壳体11的第一端12处安装有LED灯珠14,LED灯珠14内设有一颗或多颗LED芯片。并且,在主壳体11的第一端12外壁上设有外螺纹13。在主壳体11内还设有可充电电池21作为电源,用于向LED灯珠提供直流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山奥凯华新电子有限公司,未经中山奥凯华新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62042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胶原粉末和/或胶原衍生物粉末及其制造方法
 - 下一篇:管道无损检测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