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冷冻治疗机的自增压液氮罐有效
| 申请号: | 201220619152.6 | 申请日: | 2012-11-21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908833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5-01 |
| 发明(设计)人: | 孙德超;张志云;戴宗晴;段凯仁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南爱芷生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A61B18/02 | 分类号: | A61B18/02 |
| 代理公司: | 中山市铭洋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86 | 代理人: | 邹常友 |
| 地址: | 410000 湖南省长沙市高新开发区***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冷冻 治疗 增压 液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液氮罐,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冷冻治疗机的自增压液氮罐。
背景技术
冷冻治疗机是一种以液态氮为冷媒、用以治疗直肠癌及人体表浅肿瘤的医疗设备,机内液氮罐除了应具有绝热和储存液氮功能外,还需要具备液氮输出功能、压力调节功能及有关信号检测、输出功能。本实用新型自增压液氮容器罐的结构及诸多接口即是为满足以上要求而专门设计的。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冷冻治疗机的自增压液氮罐,以解决液氮罐在使用过程中所需功能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用于冷冻治疗机自增压液氮罐,包括双层真空罐、排气管、加液管和液氮输出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双层真空罐1的夹层内,设有增压器2,该增压器通过阀门3与双层真空罐内的上部连通,加液管4的一端插入双层真空罐内的上部,另一端与加液接口5相连,液氮输出管6的一端插入双层真空罐1内的底部,另一端与致冷器接口7相连通,排气管14的一端也插入双层真空罐内的上部,另一端与排气阀接口8相连。
所述的增压器2是螺旋状紫铜管增压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对罐体结构的改进,满足了液氮输出、压力调节和信号检测输出功能的要求,从而使治疗直肠癌及人体表浅肿瘤的医疗设备能更好地运行。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双层真空罐,2——增压器,3——阀门,4——加液管,5——加液接口,6——液氮输出管,7——致冷器接口,8——排气阀接口,9、10——差压变送器接口,11——压力表接口,12——安全阀接口,13——压力变送器接口,14——排气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见附图,本实用新型包括双层真空罐、排气管、加液管和液氮输出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双层真空罐1的夹层内,设有增压器2,该增压器通过阀门3与双层真空罐内的上部连通,加液管4的一端插入双层真空罐内的上部,另一端与加液接口5相连,液氮输出管6的一端插入双层真空罐1内的底部,另一端与致冷器接口7相连通,排气管14的一端也插入双层真空罐内的上部,另一端与排气阀接口8相连。
所述的增压器2是螺旋状紫铜管增压器。
自增压液氮罐由双层不锈钢板焊接而成。夹层间贴外壁绕有螺旋状紫铜管增压器,两层不锈钢罐壁间抽真空,以隔绝热传导。增压器2的下端管口与内罐底相通,上端管口通过阀门3与内罐顶部接通。进入增压器螺旋紫铜管中的液氮受外层罐体传热而汽化,通过阀门3开合,控制氮气进入内罐上部通断,达到控制罐内压力的目的。液氮罐上盖密封绝热,加液管 4用于与加液接口5阀门连接,由此管向罐内加注液氮,接口11用于连接压力表,供断电状态下罐内压力指示。接口12用于连接安全阀,当罐内压力万一超过设计极限值时,安全阀会自动打开泄压。接口13用于连接ALP-P-F型压力变送器,将罐内压力信号转化为电压信号,输入机器程控及显示装置。接口7用于连接液氮输出阀门(连接致冷器)。液氮输出管插入罐内接近罐底,在罐内液面压力作用下,当输出阀门打开时,液氮即被压出,用于治疗。接口8用于连接排气阀门。当向罐内注入液氮时,需打开排气阀,以排出罐内空气。治疗结束后亦需打开排气阀泄掉罐内压力。其余时间此接口阀门均处于关闭状态。接口9与10用于连接ALT-D-E型差压变送器。接口9的管端位于罐顶。接口10的管端位于罐底,管子通过真空层引出罐外。两个接口的管端处于罐内同一压力环境之内,由于所在位置的不同,罐底管端较罐顶管端承受的相对压差即为液氮比重与罐底至液面深度的乘积。差压变送器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将不断变化的压差值转换为电压值、输入程控器及电脑中进行液氮加入量控制与液氮剩余量显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南爱芷生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湖南爱芷生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61915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