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折弯与校平同步的模具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220618657.0 | 申请日: | 2012-11-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2984473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12 |
发明(设计)人: | 杨剑清;陈行盛;李滨 | 申请(专利权)人: | 亿和精密金属制品(深圳)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D37/12 | 分类号: | B21D37/12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国科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96 | 代理人: | 陈永辉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折弯 同步 模具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折弯模具,尤其涉及一种在折弯的同时可对工件进行校平的模具结构。
【背景技术】
在五金冲压行业,人们经常看到一些模具在折弯后产品弯曲、变形现象,从设计的排样来看,也是一个难免的问题,业内人有的选择追加一套校平模修正。同时要考虑成本增加、生产效率低,明显降低生产利润。如果选择追加,员工人力全检全修,员工在作业过程中,难免会接触到产品边缘的披锋,极易造成对员工的伤害,发生安全事故。另一选择,有的考虑在模具折弯前工艺追加压线打断,减少产品折弯应力,利用压线位高度来调试平面,效果不佳,最终不能满足客户品质要求。特别是压线位产品背面必然会有明显的黑印,特别是客户图纸有注明A级外观通纸面使用,如果检查员在生产中往往发现不到位或判定能力失误,会造成批量性不良报废,更加难免流入客户组装件,严重的要开捆、赔款。随着社会五金行业的技术发展和追求,满足客户的要求,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工作力求精益求精。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有效克服上述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折弯与校平同步的模具结构,该模具结构在折弯成型后可对折弯后的工件进行校平。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折弯与校平同步的模具结构,它包括上模及下模,所述上模上设有折弯冲压件,所述下模上设有可容纳所述折弯冲压件以使工件折弯成型的成型部,其改进在于:
还包括校平机构,所述校平机构由上模校平机构及下模校平机构组成,所述上校平机构包括上模校平块及第一弹性组件;所述上模校平块通过第一弹性组件与所述上模连接;
所述下模校平机构包括下模校平块及第二弹性组件,所述下模校平块通过第二弹性组件与所述下模连接;
在上模与下模分离状态下,所述上模校平块伸出上模的下表面,所述下模校平块伸出下模上表面。
下面对上述技术方案进一步阐述:
所述上模由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组成,第二部分通过弹性机构连接于第一部分,所述第一弹性组件及第二弹性组件的弹性作用力大于所述弹性机构的弹性作用力。
所述第一弹性组件包括弹簧A及止付螺丝A。
所述第二部分中设有安装孔A,所述止付螺丝A连接于安装孔A内,弹簧A连接于止付螺丝A上,上模校平块连接于弹簧A上,在上模与下模分离状态下,所述上模校平块伸出第二部分的下表面。
所述第二弹性组件包括弹簧B及止付螺丝B。
所述下模包括下模座及下模板,所述下模座中中设有安装孔B,所述止付螺丝B连接于安装孔B内,弹簧B连接于止付螺丝B上,下模校平块连接于弹簧上,在上模与下模分离状态下,所述下模校平块伸出下模板的上表面。
所述下模校平机构为两个,两下模校平机构分别设置下模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的折弯模具,增设有校平机构,在折弯成型后可对折弯后的工件进行校平,具体的,在下模校平块上放置待折弯工件,折弯冲压件冲压,上摸上的上模校平块首先接触工件,工件夹持在上模校平块与下模校平块之间,随着折弯冲压件继续下行,第一弹性组件和/或第二弹性组件压缩,对折弯前的工件进行折弯前第一校平,当折弯冲压件下降至死点,上模校平块与上脱板相平,下模校平块与下模板相平,且工件被上脱板压在下模板上,工件的一端或两端被折弯成型;成型后,上摸上升,脱料板脱料,此时,由于第一弹性组件及第二弹性组件的作用,两组弹性组件在恢复弹性形变的过程中,始终保持工件被夹持在上模校平块与下模校平块之间,该过程中由于上模校平块与下模校平块之间的相对作用力,对上模校平块与下模校平块之间的工件进行二次校平,即对折弯后的工件进行校平,如此,实现了折弯的同时,对折弯工件进行同步校平,避免了传统的折弯与校平分步进行带来的诸多问题,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及折弯工件的产品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上模座1;上垫板2;上夹板3;挡止板4;上脱板5;下托板6;下垫脚7;下模座8;下垫板9;下模板10;折弯冲压件11;止付螺丝A12;弹簧A13;上模校平块14;止付螺丝B15;弹簧B16;下模校平块17;成型槽18;工件19。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亿和精密金属制品(深圳)有限公司,未经亿和精密金属制品(深圳)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61865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