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柔性海洋人工上升流涌升管有效
申请号: | 201220611501.X | 申请日: | 2012-11-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2901579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24 |
发明(设计)人: | 樊炜;陈鹰;张祝军;蔡勇;陈家旺;黄豪彩;梁乃匡;彭海鲲;潘依雯;葛晗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F16L11/00 | 分类号: | F16L11/00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0 | 代理人: | 杜军 |
地址: | 310018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柔性 海洋 人工 上升 流涌升管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深海装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人工上升流实验的柔性涌升管。
背景技术
人工上升流是海洋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对海洋渔业、深海采矿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在人工上升流实验中,需要通过布放涌升管来探究边界摩擦和布放深度等因素对上升流的影响。受限于水下实验的可操作性,传统的做法是采用柔性软管。这种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首先,传统柔性软管在布放时难以完全展开,导致局部区域实际尺寸与设计尺寸存在较大出入;其次,在洋流的作用下,传统柔性软管容易发生弯曲、扭转甚至缠绕,严重影响实验结果。针对海洋人工上升流实验的特殊需要,目前国内尚未有一种能较好地应用于海洋人工上升流实验的柔性涌升管面市。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带有内部支撑结构的柔性海洋人工上升流涌升管。该柔性海洋人工上升流涌升管结构简单,可靠性强,易于布放,能很好地解决柔性软管在水下发生扭曲、缠绕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所采取的具体方案是:
本实用新型包括软管、上法兰、下法兰、支撑架和重块。
所述的软管为柔性薄壁圆柱筒,其长度远大于直径;软管的上端与上法兰固定,下端与下法兰固定;所述的上法兰与下法兰尺寸大小完全相同,其直径与软管相配合,对称安置于软管两端。
所述的支撑架包括三根高强度轻质软绳和30~50个完全相同的支撑环;支撑环均为圆环体,其厚度远小于直径;所有支撑环同轴设置,相互平行且间距相等;支撑环之间通过软绳相连,支撑环与软绳的连接点在圆周上均匀分布;支撑架安置于软管内,总长度与软管长度一致;支撑架下端悬挂有重块。
所述的软管与支撑架可以自由分离,独立折叠。
本实用新型所具有的有益效果:
(1)海洋人工上升流涌升管的软管内部设计的支撑架,有利于维持涌升管的形态,减少了在洋流中发生扭曲、缠绕的可能性。
(2)支撑架下方的重块能够起到稳定重心的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布放时将软管撑开。
(3)两端的法兰在固定软管的同时,也起到维持软管端口形状的作用,有利于布放支撑架;同时也便于同流量计等周边设备对接。
(4)海洋人工上升流涌升管的结构简单轻便,软管与支撑架能自由分离,独立进行折叠,保证了携带与布放的可操作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支撑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结构做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软管1、上法兰2、下法兰3、支撑架4和重块5。软管1为柔性薄壁圆柱筒,其长度远大于直径;软管1的上端与上法兰2固定,下端与下法兰3固定。上法兰2与下法兰3尺寸大小完全相同,其直径与软管1相配合,对称安置于软管1两端。
支撑架4包括3根高强度轻质软绳和30~50个完全相同的支撑环6;支撑环6均为圆环体,其厚度远小于直径;所有支撑环6同轴设置,相互平行且间距相等;支撑环6之间通过软绳7相连,支撑环6与软绳7的连接点在圆周上均匀分布;支撑架4安置于软管1内,其外径略小于软管1内径,总长度与软管1长度一致;支撑架4下端悬挂有重块5。软管1与支撑架4可以自由分离,独立折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未经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61150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小拖车制造方法
- 下一篇:一种白色干粉建筑涂料基料的生产装置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