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车轮罩上边梁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220602132.8 | 申请日: | 2012-11-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2896693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24 |
发明(设计)人: | 张轶川;陈利燕;庄诚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5/18 | 分类号: | B62D25/18;B62D25/04 |
代理公司: | 北京邦信阳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1012 | 代理人: | 黄泽雄 |
地址: | 201206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车轮 上边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配件,尤其涉及一种车轮罩上边梁结构。
背景技术
一般轿车车身有三类立柱,从前往后依次为前柱(A柱)、中柱(B柱)、后柱(C柱)。对于轿车而言,立柱除了支撑作用,也起到门框的作用。其中,A柱是左前方和右前方连接车顶和前舱的连接柱,位于车头挡风玻璃与左、右前车门之间。
近年来,随着汽车业的迅猛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低成本、易实施、高质量、轻量化等特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青睐。目前的A柱断面一般比较粗大用以保证碰撞过程中较小的变形量,从而确保乘客舱空间不会产生严重入侵、伤害乘员。但是粗大的A柱对于乘员视野会产生显著的影响,特别在驾驶员侧的视野限制,会增加交通事故的机率。因此,有必要改善前端传力路径,来减少A柱受力,从而减小A柱截面积,改善视野。
如图1A-1B所示,为现有的车轮罩上边梁1′,车轮罩上边梁1′采用直线性设计。车轮罩上边梁1′连接在车身底板的前纵梁2′的上方,且接头3′形式较弱,在碰撞过程中,接头3′随着前纵梁2′变形而压溃,壁障接触到上边梁1′后,由于上边梁1′为直线形,力沿上边梁1′直接传递到A柱,从而使得A柱受到较大载荷,不利于A柱的设计。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优化上边梁的传力路径,减少A柱受力,从而减小A柱截面积的车轮罩上边梁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车轮罩上边梁结构,包括与A柱连接的上边梁、位于车身底板的前纵梁和用于连接所述上边梁和所述前纵梁的连接件,所述上边梁包括弧形内板和与所述弧形内板垂直布置的弧形纵梁。
优选地,所述连接件安装在所述前纵梁的侧面上,所述连接件与所述上边梁的连接处位于所述前纵梁的折弯点的前方。
优选地,所述连接件包括上加强板和下加强板,所述上加强板和所述下加强板组成中空的厢形结构。
优选地,所述上加强板和所述下加强板上延伸出面向所述前纵梁的侧面的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与所述前纵梁的侧面焊接。
优选地,所述上加强板与所述弧形纵梁焊接。
优选地,所述上加强板与所述下加强板之间,所述弧形内板与所述弧形纵梁之间均通过点焊连接。
优选地,所述上边梁和所述连接件冲压成型。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由于将上边梁设置成弧形结构,在碰撞过程中上边梁容易弯折变形,有效地吸收碰撞能量,减少传递到A柱的碰撞力,从而减小A柱载荷,有利于减小A柱截面积,增大使用者的视野范围,提升整车安全性能。
附图说明
图1A是现有的车轮罩上边梁结构的示意图;
图1B是现有的车轮罩上边梁结构的局部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车轮罩上边梁结构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车轮罩上边梁结构的局部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连接板的分解图。
附图标记对照表:
1′——车轮罩上边梁 2′——前纵梁 3′——接头
1——上边梁 2——前纵梁 3——连接件
11——弧形内板 12——弧形纵梁 13——连接处
21——折弯点 31——上加强板 32——下加强板
33——连接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2-3所示,车轮罩上边梁结构包括与A柱连接的上边梁1、位于车身底板的前纵梁2和用于连接上边梁1和前纵梁2的连接件3,上边梁1包括弧形内板11和与弧形内板11垂直布置的弧形纵梁12。
当汽车受到碰撞后,前纵梁2将碰撞力传递给连接件3,连接件3再将碰撞力传递给上边梁1。由于连接件3在Z向高度低于上边梁1的最高点,当受到碰撞力后形成一个弯矩,结合上边梁1的弧形结构能够在碰撞过程中诱导上边梁1弯折,有效减少传递到A柱上的力,减少传递到A柱的碰撞力,从而减小A柱载荷。因此,能够减小A柱截面积,增大使用者的视野范围,提升整车安全性能。而上边梁1的弧形长度和弧度受到布置和工艺的影响,具体尺寸和效用通过整车分析得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未经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60213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