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基于镁合金的氢气制备设备有效
| 申请号: | 201220601063.9 | 申请日: | 2012-11-14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953814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5-29 |
| 发明(设计)人: | 张彦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彦龙 |
| 主分类号: | C01B3/16 | 分类号: | C01B3/16 |
| 代理公司: | 上海精晟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53 | 代理人: | 马家骏 |
| 地址: | 719315 陕西省榆林市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镁合金 氢气 制备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氢气制备设备,特别涉及一种基于镁合金的氢气制备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已知多种不同的氢气生产方法,例如:电解水碳处理,水煤气反应,或者对天然气进行处理,以及从金属化合物中提取氢等。
氢化物的金属化合物构成了一大类的碱金属,而这类氢化物碱金属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吸收氢,而在其他情况下释放氢。
氢化物是昂贵的氢气生产方法。因为金属氢化物和氢化物的高价格,以及用于的氢化物与氢气的生产相关联的技术都是昂贵的。
水反应的材料,目前已知的有,例如,水反应制备基于铝,含有铝作为金属,导致氢产生和催化剂,选择含有锂,钠和锂的氢化物,并用于氢气生产。该制剂是一种高效的氢气制造方法。但是,它需要特殊的储存条件,因为它在空气的耐腐蚀性能差。此外,生产过程代价高昂。这是因为锂和钠的反应性高,且价格昂贵。
此外美国有一个技术描述了基于镁合金来生产氢气的水反应技术。在此过程中,以固体形式的铁或氧化铁粉末混合到熔融的镁中作为催化剂。然而其耐腐蚀性能使得其在实际中的可用性遭到怀疑。此外,它与前面提到的使用锌,铬或锰与铁催化剂的参考方法相比,没有任何实例说明其优势。
现有技术价格高,生产复杂,耐腐蚀性差,而且与存储相关的问题是,工业生产和其在实践中缺乏足够的适用性。
因此,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基于镁合金的氢气制备设备,以解决上述现有存在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镁合金的氢气制备设备,以解决上述诸多问题,能够大大提高氢的生产效率,而且成本低廉。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基于镁合金的氢气制备设备,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一感应炉,在所述感应炉的外侧设置有电感线圈,所述感应炉上还设置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开口设置在所述感应炉的上部,所述第一开口的一端高于所述感应炉上部的表面,所述第一开口的另一端伸入到所述感应炉的内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开口设置有在所述感应炉的侧面。
本实用新型的基于镁合金的氢气制备设备,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大大提高氢的生产效率,而且成本低廉,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特点可参阅本案图式及以下较好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而获得清楚地了解。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基于镁合金的氢气制备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基于镁合金的氢气制备设备,它包括一感应炉1,在所述感应炉1的外侧设置有电感线圈3,所述感应炉1上还设置有第一开口11和第二开口12。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一开口11设置在所述感应炉1的上部,所述第一开口11的一端高于所述感应炉1上部的表面,所述第一开口11的另一端伸入到所述感应炉1的内部。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二开口12设置有在所述感应炉1的侧面。
在用于制备过程中,镁2在感应炉1中被电感线圈3融化(或者也可以用其它融化方式),使其温度高于其熔点,即760-800摄氏度。然后锌、镍等合金催化剂作为添加剂引入其中,使其充分混合,这期间可以使用诸如机械搅拌器等设备使其熔融形成镁合金产品溶液4,然后将溶液4倒入感应炉1中,凝固成最终产品。最终产品可以具有棒,板,带等各种形状。氢反应的制剂可以同样被塑造成芯片或颗粒形状。为了用于氢反应制备,芯片或粒状形式可以更加充分地在海水中进行积极反应。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能够诱导一个含氯的盐在进行氢反应时,产生氢的镁合金混合物,该所述镁合金混合物,含有少量的一种或多种金属的催化剂,其中,所述镁镁合金混合物包括镁、镍、锌等。之所以采用镍作为一种极好的催化剂,是因为镍增加了氢反应的生产效率。
另外有关研究发现,锌的混合物或锌会意外地引起产品上的钝化效果,因此,锌会增强氢反应的中镁混合物的耐腐蚀性,即可以作为耐腐蚀的增强剂。使用锌会防止镁/镍混合物与潮湿的大气进行反应。然而,锌会不经意损害镁/镍混合物的良好的产氢能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彦龙,未经张彦龙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60106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