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圆形景观式稳定塘有效
| 申请号: | 201220600414.4 | 申请日: | 2012-11-15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912805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5-01 | 
| 发明(设计)人: | 张琦东;胡登全;黄银忠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首创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 | 
| 代理公司: | 成都行之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0 | 代理人: | 谭新民 | 
| 地址: | 610000 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锦***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圆形 景观 稳定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污水处理池塘,具体是圆形景观式稳定塘。
背景技术
稳定塘是一种构造简单、维护管理容易、处理效果稳定的污水处理方法。污水在塘内经长时间的停留、贮存,通过细菌、真菌、藻类、原生动物等的代谢活动,以及相伴随的物理的、化学的、物理化学的过程,使污水中污染物、营养和有害有毒物质得到转换、降解和去除,从而使污水无害化、资源化与再回用。
稳定塘分为氧化塘、兼性塘、厌氧塘、曝气塘、深度处理塘、控制出水塘,每一种都有自己的特性,但都存在以下缺点:
一是形状都为长方形,长比宽比例在4:1到5:1之间,对于地形的限制比较严格;
二是都直接设置水塘,观赏性能较差,对于景观要求较高的地区并不适用;三是消耗能力有限,一般不设置水生植物,不能作为单独污水处理系统;四是常规稳定塘至少要设置三组稳定塘,占地面积较大。
因此,寻求经济、有效、占地面积小、观赏性强的稳定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特别是观赏性要求较高的地区、土地面积较为紧张的地区更具有实际的环保意义。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和不足,提供了一种圆形景观式稳定塘,大大提高了稳定塘的可观赏性;减少了对土地面积的大量占用;里面设置水生植物,提高了稳定塘的消化能力,可以最为污水处理的前端或者后端处置,并可为污水量小(农村社区等)、污染不太严重、土地较为紧张、景观协调度要求较高(旅游景点)的地区提供一种独立的污水处理系统使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主要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圆形景观式稳定塘,包括圆形的蓄水池,蓄水池被中间挡墙分为均匀的两个半圆,其中,中间挡墙内预埋有进水通道。
所述进水通道位于中间挡墙的正中位置。
所述进水通道的外径设置有两个半圆形挡板,两个半圆形挡板互相对称设置呈圆桶形。
所述中间挡墙上还安装有桥架,所述桥架通过桥架支脚安装在中间挡墙上、并且桥架绕中间挡墙的中点旋转活动连接。
所述蓄水池分为水质处理区和营养消耗区,水质处理区绕进水通道呈环形分布设置,营养消耗区绕进水通道呈环形分布设置、并处在水质处理区的外围。
所述水质处理区由上之下分为好氧层、兼氧层、厌氧层。
所述蓄水池靠近进水通道的一边坡面的坡度为35-45度,蓄水池远离进水通道的一边坡面的坡度为25-35度。将进水方向和出水方向设置成斜坡,可以增加污水沉降时间。
优选的,所述蓄水池靠近进水通道的一边坡面的坡度为35度,蓄水池远离进水通道的一边坡面的坡度为25度。可以增加污水沉降时间最长。
中间挡墙的横切面为梯形。
所述蓄水池的底面铺设有防渗漏层。
具体的,圆形景观式稳定塘,进水区为中间的进水通道,其出水的方式为:进行圆形均匀布水。该进水通道的圆形布水口与出水口水平,均为整个稳定塘的水平最高点,且在圆形布水口处拥有两块半圆形挡板将布水口恰好对称分为两部分,半圆形挡板可以分别上提关闭进水,整个稳定塘被中间挡墙分为均匀的两个半圆,中间挡墙为梯形,开挖时将土直接挖成梯形。
蓄水池的底面铺设有防渗漏层,即整个稳定塘池底均作了防渗漏铺设,防止污水渗漏,污染土地和其他农作物,其他水源等。
当提起右半边半圆形挡板时,右半圆池子处于静置、消化、晾晒状态,左半圆则处于进水、消化状态;反之,提起左半边半圆形挡板时,则左半圆池子处于静置、消化、晾晒状态,右半圆则处于进水、消化状态。
桥架可以沿着蓄水池边缘环形旋转,便于观察稳定塘情况,便于收割水生植物,也是稳定塘景观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本实用新型将所述蓄水池分为水质处理区和营养消耗区,水质处理区绕进水通道呈环形分布设置,营养消耗区绕进水通道呈环形分布设置、并处在水质处理区的外围。水质处理区内未种植任何水生植物,而在营养消耗区内种植有若干水生植物。
其处理污水的作用原理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首创环境工程有限公司,未经成都首创环境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60041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