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转向系统测试用联接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1220598213.5 | 申请日: | 2012-11-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2916103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5-01 |
发明(设计)人: | 翁辉;陈大宇;朱俊;刘飞;乐天聪;潘铮皓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M17/06 | 分类号: | G01M17/06 |
代理公司: | 上海元一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68 | 代理人: | 赵青 |
地址: | 201203 上海市浦东新区***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转向 系统 测试 联接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涉及汽车测试夹具领域,特别是一种转向系统测试用联接机构。
背景技术
在转向系统测试过程中,需要进行力及力矩的测试。测试时,方向盘有多种安装方式,主要安装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方式不需要拆卸原车的方向盘,通过利用可调节三点式方向盘夹具联接原车方向盘和测试方向盘,这种转向测试解决方案优点是不用拆解原车方向盘,安装简易,缺点是测试方向盘与原车方向盘同轴度较难保持,同时也增加了原车转向系统的转动惯量;第二种安装形式需要拆卸原车的方向盘,通过各种联接夹具连接到转向系统,这种测试方案优点是消除安装夹具的转动惯量影响,测试精度较高,缺点是安装过程复杂,需要制作复杂的夹具来联接方向盘和转向管柱,其典型的安装联接示意如图1所示,两个吸盘13通过两根连接绳索14将方向盘转角传感器外壳2固定到风挡玻璃或其他内饰件上,这样转角传感器就会输出测试信号;整体式联接夹具15将测试方向盘1与转向管柱6连接起来,使得扭矩传感器输出测试信号。上诉典型的联接方式虽然能够牢固地联接测试方向盘,也能得到较为可靠的测试数据,但仍然存在着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方向盘转角传感器的固定方式较为复杂,通过使用两根绳索将传感器固定到车内某两点,一般情况下不是干扰驾驶员的视野就是影响驾驶员的操作,另外,由于绳索存在一定的柔性,会影响系统动态测试的准确度,导致试验结果精度下降。第二,测试方向盘通过整体式联接夹具联接到转向管柱上,不同的转向管柱需要制作不同的整体式夹具,这样会增加试验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转向系统测试用联接机构,该机构解决了干扰驾驶员操作的问题,同时固定方式灵活、简单、并确保动态试验的数据精度,降低试验成本。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转向系统测试用联接机构,包括:依次连接的转向机、中间轴及转向管柱;依次连接的方向盘转角传感器外壳、联接夹具固定部及分体式联接夹具;其中所述分体式联接夹具与所述转向管柱连接;以及方向盘转角传感器柔性联接装置,所述方向盘转角传感器柔性联接装置设置在所述方向盘转角传感器外壳上。
优选的方向盘转角传感器柔性联接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前端联接板、中端联接板及后端联接板。前端联接板上设有固定栓孔。中端联接板的材质为铝板,铜薄板或工程塑料板。前端联接板及所述后端联接板的材质为铝合金板或薄钢板。
本实用新型转向系统测试用联接机构的方向盘转角传感器柔性联接装置由于中间段具备一定的可朔性,因此可以适合安装到任何车型,为了确保柔性联接装置固定可靠,只需将末端联接板用胶带粘附于仪表台附近即可,该方向盘转角传感器柔性联接装置安装容易,适应性强,并占用很少部分空间,解决了典型联接机构干扰驾驶员,数据精度下降的问题;而且将分体式联接夹具设计成耗费材料很少的纯连接零件,优化联接夹具结构设计,这样当每次测试不同转向管柱时,仅需更换分体式联接夹具即可,节省材料成本,降低了系统试验的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转向系统测试用联接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2本实用新型转向系统测试用联接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3本实用新型转向系统测试用联接机构方向盘转角传感器柔性联接装置结构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转向系统测试用联接机构附图中附图标记说明:
1-测试方向盘 2-方向盘转角传感器外壳
3-联接夹具固定部 4-方向盘转角传感器柔性联接装置
5-分体式联接夹具 6-转向管柱
7-中间轴 8-转向机
9-前端联接板 10-中端联接板
11-后端联接板 12-固定栓孔
13-吸盘 14-连接绳索
15-整体式联接夹具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转向系统测试用联接机构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59821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