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智能航拍快门触发器有效
| 申请号: | 201220596982.1 | 申请日: | 2012-11-06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956108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5-29 |
| 发明(设计)人: | 巴航;杨俊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帝三数字技术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1C11/02 | 分类号: | G01C11/02;H04N5/232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550007 贵***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智能 航拍 快门 触发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基于自动影像识别的航拍快门控制器,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智能航拍快门触发器。
背景技术
无人机航拍影像,根据不同需求,如测绘用航拍影像,在拍摄的时候要求相邻照片必须有60%的重合区域,而传统的无人机航拍方式是通过计算相机镜头焦距、飞机飞行高度、飞行速度等因素之间的关系,使用传统的计时快门触发器或者直接用飞行控制器手动设定拍摄照片的时间间隔或者距离间隔。这些方式在实施上有很大的难度,精度难以控制,往往需要多次试验才能较好的掌握,一旦更换不同焦距的摄影器材,又要重复整个实验过程,才能重新掌握新的拍摄时间间隔或者距离间隔,并且容易受外接干扰,如飞行姿态导致镜头提前对准拍摄点时不能及时拍摄。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动拍摄、体积小、质量轻、供电方式简单、操作方便快捷的智能航拍快门触发器。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智能航拍快门触发器,其特征在于:包括镁铝合金外壳,电源输入接口和外部控制快门输入接口分别安装在本触发器的左上侧和左下侧;参数设置按键、数值减小按键和数值增加按键分别按照左右顺序安装在本触发器的中下方;机械快门输出、电子快门线输出和视频输入接口分别按照由下至上的顺序安装在本触发器的左侧;用于控制和处理航拍图像的图像处理引擎安装于触发器内部。
所述电源输入接口直接与电源连接;所述视频输入接口与相机视频输入口相连;所述电子快门线输出与相机连接。
所述图像处理引擎采用一颗Cortex-R4单片机。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是通过摄影设备实时输出的视频影像,自动判断当前取景范围与上一张已拍摄照片的重叠程度,当重叠部分达到预设值时触发摄影设备快门拍摄照片,以此过程拍摄航线上的每张照片。根据不同需求,相邻照片的重叠率可以百分比的形式(10%-90%)任意设置,无需计算镜头焦距、飞行高度等因素。航线上的首张照片可由手动或者飞控自动控制拍摄,之后每张照片由本机自动判断拍摄。兼容几乎所有带有视频输出的摄影设备,由电子快门线接口触发快门,没有电子快门线接口的摄影设备可由舵机以机械方式触发快门拍摄。体积小巧,5cm*3.5cm*1.6cm;质量轻,30g(不含连接线);供电方式简单,由机载5v电源供电,不需外加电源转换模块。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连接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图像处理标记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预设照片重叠率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图像处理流程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图像处理引擎的内部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智能航拍快门触发器,包括镁铝合金外壳1、电源输入接口2、外部控制快门输入接口3、参数设置按键4、数值减小按键5、数值增加按键6、机械快门输出7、电子快门线输出8、视频输入接口9和图像处理引擎。所述电源输入接口2和外部控制快门输入接口3分别安装在触发器的左上侧和左下侧。所述参数设置按键4、数值减小按键5和数值增加按键6分别按照左右顺序安装在本触发器的中下方。所述机械快门输出7、电子快门线输出8和视频输入接口9分别按照由下至上的顺序安装在本触发器的左侧。
参照图2,智能航拍快门触发器11的电源输入接口2直接与电源相连接,视频输入接口9与相机视频输入口相连,电子快门线输出8与相机12连接。
所述图像处理引擎安装于触发器内部,用于控制和处理航拍图像。
所述图像处理引擎采用一颗Cortex-R4单片机,其内部结构如图6所示,包括:调试接口、VIC接口、嵌入式跟踪宏单元、预取和分支预测单元、ARM核心、TCM仲裁和界面、指令缓存、数据缓存、存储保护单元、AXI主界面和AXI从界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帝三数字技术有限公司,未经贵州帝三数字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59698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