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螺旋线点焊夹具有效
申请号: | 201220594629.X | 申请日: | 2012-11-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2984965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12 |
发明(设计)人: | 吴华夏;张文丙;刘志意;赵艳珩;袁璟春;朱刚;张丽;王鹏康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华东光电技术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23K37/04 | 分类号: | B23K37/04 |
代理公司: | 南京纵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24 | 代理人: | 董建林;郭晓敏 |
地址: | 241002 安徽省芜湖***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螺旋线 点焊 夹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螺旋线点焊夹具,属于微波电真空领域,具体属于行波管的慢波系统组件中螺旋线的制造和组装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微波领域中,行波管是将带宽和增益结合的最好的器件,其中螺旋线行波管应用最为广泛,其高频电路一般是一根螺旋线型金属丝或者金属带,由三根或更多介质杆夹持并固定在金属管壳内。螺旋线型金属丝的基本作用是提供一个轴向传播速度接近电子运动速度并具有足够强的轴向电场的高频电磁波,使电磁波与电子注相互作用使信号得到放大。金属丝被称作为螺旋线,为高频能量与和电子束能量交换和高频能量传输的载体,金属丝材料一般为带状结构,在行波管内部使用时为弹簧状,具有一定的内外径和一定的节距。螺旋线材料一般为难熔金属钼,通过特制的车床绕制在芯杆上,然后进行后续的热处理、机械处理和化学处理,保持绕制时的节距,在处理结束后取下芯杆,螺旋线就制作结束。
螺旋线制作结束后一般由三个介质杆固定后放置在金属管壳内,形成慢波系统,然后和舱室、输能窗进行焊接,制作出输入(输出)慢波组件。在螺旋线和输能窗进行焊接时,螺旋线需要进行焊接一个导热快、损耗小同时形状可弯曲的过渡零件,这个过渡零件一端连接在螺旋线上,另一端连接在输能窗的内导体上,形成微波传输线路。过渡零件常规选择为白金片,为细长形片状结构,一般采用点焊的方式焊接在螺旋线的两端。
螺旋线本身尺寸比较小,一般X波段直径在1-2mm左右,同时节距、内径和外径精度高,螺旋线使用的材料截面尺寸也很小,在其两端进行点焊焊接时,由于截面尺寸小点焊焊接易造成螺旋线节距、内径和外径变化,影响螺旋线本身特性。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螺旋线与白金片在进行焊接时将螺旋线固定,且不会破坏螺旋线的内径、外径和节距的螺旋线点焊夹具。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螺旋线点焊夹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芯杆、左侧板和右侧板,所述的底板为一长方体,其长度与螺旋线的长度相同,且所述的底板上表面的中心在长度方向上设置有第一U形槽,所述的第一U形槽的宽度与螺旋线的外径相同,而所述的芯杆的长度则大于螺旋线的长度,且所述的芯杆的外径小于螺旋线的内径,此外,所述的左侧板和右侧板结构相同,分别对称固定在底板的左右两侧,且左侧板和右侧板上均开有中心孔,所述的中心孔的中心线与第一U形槽的中心线重合,中心孔的直径与芯杆的外径相同,且所述的中心孔的上顶点和底板的上表面在同一水平面上,此外,中心孔的上部还设置有第二U形槽,第二U形槽的底面与中心孔顶端的垂直距离等于螺旋线的厚度。
进一步,所述的底板的上表面的中心在宽度方向上还设置有凹槽,所述的凹槽与U形槽垂直设置,用于取焊接好的螺旋线。
此外,所述的芯杆的外径比螺旋线的内径小0.15-0.25mm。
所述的芯杆的长度比螺旋线的长度长20-30mm。
而所述的芯杆的直线度在每100mm范围内小于0.05mm。
且所述的芯杆的材料为钼。
而所述的底板的材料为无氧铜。
进一步,所述的第一U形槽的高度为第一U形槽的宽度的1.0-1.2倍。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成产成本低,且使得螺旋线和白金片之间的点焊过程简单,便于操作,同时能够保证螺旋线的精度,在点焊时,不会破坏螺旋线的内径、外径和节距。
附图说明
图1为焊接完成的螺旋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固定在芯杆上的螺旋线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在使用状态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在使用状态的截面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在使用状态的纵向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在使用状态的纵向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底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主要标记含义如下:
1、螺旋线 2、白金片 3、芯杆 4、底板 5、右侧板 6、左侧板
7、第一U形槽 8、左侧U型槽 9、右侧U型槽 10、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具体的介绍。
图1为焊接完成的螺旋线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华东光电技术研究所,未经安徽华东光电技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59462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