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沉淀池分层式配水渠有效
| 申请号: | 201220588486.1 | 申请日: | 2012-11-09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942688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5-22 | 
| 发明(设计)人: | 毛加;韩万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水电顾问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B01D21/24 | 分类号: | B01D21/24 | 
| 代理公司: | 杭州九洲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1 | 代理人: | 韩小燕 | 
| 地址: | 310014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沉淀 分层 水渠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沉淀池分层式配水渠。适用于平流式和斜管沉淀池配水渠。
背景技术
平流沉淀池和斜管沉淀池常用的配水方式有两种:1、通过在配水渠内设置配水堰,原水翻过堰顶后达到均匀配水的目的。配水堰配水的缺点是土建尺寸大,水头损失大,在加药絮凝后采用容易打破矾花而影响处理效果。2、不用配水堰直接在配水渠壁上开孔,采用配水花墙配水,该配水方式水渠尺寸小,水头损失小,但存在配水不均匀现象。两种配水方式均有配水渠积泥的问题,传统方式是设置排泥管定期排泥。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施工方便的沉淀池分层式配水渠,提高沉淀池配水均匀性,降低配水水头损失,并解决配水渠积泥问题。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沉淀池分层式配水渠,该配水渠设于沉淀池内,配水渠一侧连接絮凝池并经进水口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配水渠为竖向双层结构,上层连接所述进水口,并且该层底部为若干间隔设置的三角条;下层远离絮凝池侧开设有若干出水口,该层底面为一斜面,由絮凝池侧向出水口侧倾斜,所述出水口与该层底面平滑连接。
所述配水渠下层底面靠出水口侧设有若干防止污泥淤积的斜面体,斜面体位于相邻两出水口之间。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采用竖向两层结构,因此不会增加配水渠的尺寸,节省占地、降低造价;利用配水渠竖向富余深度,采用双层竖向配水系统,提高沉淀池配水均匀性,降低配水水头损失,以配水花墙的尺寸达到配水堰的配水效果;配水渠内均采用斜面形式导流体,解决配水渠积泥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配水渠平面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配水渠下层的平面示意图。
图3为图1的A-A剖视图。
图4为图1的B-B剖视图。
图5为图1的C-C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5所示,本实施例为一种沉淀池分层式配水渠,该配水渠3设置在沉淀池内,配水渠的一侧连接絮凝池1,并且配水渠与絮凝池1经进水口2连通。本例中配水渠3采用竖向双层配水结构,其中上层连接进水口2,并且在该层的底部为若干间隔设置的三角条5,三角条5对应不同的部位采取不同的布置间距(对应进水口2处间距为220mm,两侧间距依次增加);下层的底面为一倾斜面,由配水渠的絮凝池1侧向配水渠另一侧倾斜,在下层远离絮凝池1侧的渠壁上开设有若干出水口4,并且出水口4与该层底面平滑连接,以解决配水渠积泥问题。为防止污泥在出水口与出水口之间段淤积,本例中在该处设置有斜面体6,使原本将淤积在该处的污泥沿斜面体表面向斜面体6两侧的出水口处聚集。
本实施例的具体工作原理如下:絮凝池1中污水经进水口2流入配水渠3上层,并流经底部三角条5,从而达到减小阻力均匀布水的目的,经过三角条5后进入配水渠下层,下层倾斜的底面将下降水流该向为水平流,同时起到第二次布水的目的,使得布水更均匀,最后从出水口4流出。由于下层底面采用斜面结构,故下沉的固体会沿斜面自动流出配水渠3,无积泥问题,不用设置排泥管。
当然,上述说明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也并不限于上述举例,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做出的变化、改添加或替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水电顾问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未经中国水电顾问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58848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带过滤器的玻璃T型三通
- 下一篇:活动式月桂酰乙酸乙酯结晶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