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行波管用高同心度电子枪出口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20587952.4 | 申请日: | 2012-11-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2996763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12 |
发明(设计)人: | 吴华夏;张文丙;赵艳珩;朱刚;袁璟春;白卫星;刘志意;王鹏康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华东光电技术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1J23/14 | 分类号: | H01J23/14 |
代理公司: | 南京纵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24 | 代理人: | 董建林 |
地址: | 241002 安徽省芜湖***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行波 管用 同心 电子枪 出口 装置 | ||
技术领域
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行波管用高同心度电子枪出口装置,属于微波电真空
背景技术
行波管为一种电真空器件,是一种微波信号放大器件,其结构包括电子枪、慢波系统、收集极、输能结构和聚焦结构等,各部件之间相对独立,但是形成整体器件时又相互联系。
电子束由电子枪产生,在慢波系统中通过时进行高频相互作用后,进入收集极将剩余能量收集。其中电子枪、慢波系统和收集极之间进行气密性连接,保证内部的真空度,便于电子束的流通。同时为保证电子束的流通率,提高电子束利用效率,需要保证三个部件间的电子束通道孔的同心度。
在实际应用中,电子枪一般采用端盖形式进行焊接,端盖先通过多个慢波连接套和极靴焊接,最后和慢波系统焊接。
这里的电子枪出口装置,存在多个焊缝,易造成漏气等缺陷。同时最主要的是端盖和连接套、极靴焊接,多焊缝结构使电子枪到慢波系统之间的电子束通道孔同心度得不到保证,同心度不好易造成电子束在慢波系统中有截获,使慢波系统温度变高,电子互作用效率低,影响行波管的输出功率、电子效率等输出参数。
这里主要设计一种新结构,在电子枪出口处调整结构,增加一个铜杆,先将端盖和铜杆焊接,保持气密性,同时将该结构加工出一定同心度,再与电子枪、慢波系统及其极靴进行焊接。能够完全解决焊接气密性和同心度差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行波管用高同心度电子枪出口装置,能够解决目前电子枪出口装置,存在多个焊缝,易造成漏气等缺陷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行波管用高同心度电子枪出口装置,包括端盖和铜杆,铜杆的一端设置在端盖的凹槽内,所述凹槽内设有第一通孔,铜杆内设有第二通孔,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铜杆为圆柱形。
进一步的,所述凹槽设置在端盖底面的中间。
进一步的,所述铜杆的端部设有一圈凸部,凸部的外径与凹槽的内径相等。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通孔为阶状孔,第二通孔上端直径大于第二通孔下端的直径。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通孔的内径和第二通孔上端的内径相等。
进一步的,所述端盖与铜杆之间通过焊接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铜杆上设有多个极靴,相邻的极靴之间设有连接套。
进一步的,所述铜杆的外径等于极靴的内径。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电子枪上设置了电子枪出口装置,保证了电子枪、慢波系统及极靴之间的焊接气密性和电子束同心度。工作时电子枪出口结构,先将铜杆和端盖进行焊接,保证真空气密性,然后进行机械加工,获得要求的同心度。再将电子枪出口和慢波系统及其极靴进行焊接,这道焊接极靴仅保证结构强度,没有气密性的要求,有气密性要求焊缝只有和慢波系统的焊接这一处焊缝。这样减小了气密性焊接焊缝的数量,易于实现气密性焊接。再将电子枪出口的端盖和电子枪外壳进行焊接,保证真空气密性。这种电子枪出口结构保证电子枪和慢波系统的通道同心度在0.02mm以上,其中电子束进入慢波系统通道后同心度可以保证0.1mm以内,在工艺上保证电子流通率。该结构应用到某X波段机载行波管中,电子流通率静态下在98%以上。这种结构的同心度主要由铜杆的内孔、外径和端盖之间的机械加工保证,避免在焊接时进行保证,简化了焊接的工序和焊接的要求。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上方法达成电子枪到慢波系统之间的电子束通道的同心度得到保证,进而使慢波系统温度不会变高,电子的作用效率高,同时不会影响行波管的输出功率、电子效率等输出参数。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过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电子枪出口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电子枪出口结构焊接示意图。
图3是电子枪出口和极靴焊接示意图。
图4是原端盖和极靴焊接示意图。
图5是电子枪出口结构和电子枪装配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为了解决现有的目前电子枪出口装置,存在多个焊缝,易造成漏气等缺陷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行波管用高同心度电子枪出口装置,如图1至图3所示,包括端盖1和铜杆2,铜杆2的一端设置在端盖1的凹槽5内,所述凹槽5内设有第一通孔6,铜杆2内设有第二通孔7,第一通孔6和第二通孔7连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华东光电技术研究所,未经安徽华东光电技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58795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