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汽车安全带报警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20585881.4 | 申请日: | 2012-11-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2863383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10 |
发明(设计)人: | 陆玉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切纳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22/48 | 分类号: | B60R22/48 |
代理公司: | 北京东正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12 | 代理人: | 刘瑜冬 |
地址: | 重庆市渝北区回兴街道凯歌三***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安全带 报警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配件及报警设备,具体涉及一种汽车安全带报警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汽车在驾驶员座椅及乘客座椅位置上都设有安全带,以便驾驶员及乘客在行车时系上确保安全。但人们有时会忘记系安全带,造成安全隐患。因此,需要在汽车中安装报警装置,以提醒驾驶员及乘客系好安全带。现有的汽车安全带报警装置一般是在安全带卡槽底部固定有电动开关或微动开关。开关与报警显示或声音设备连接,当驾驶员发动汽车后,将安全带上的锁舌与锁扣进行对插,两者插接过程时,锁舌推动锁扣内的顶出块,作用在电动开关或微动开关与顶出块之间的塑料塞棒,断开安全带报警装置的电源,报警装置关闭;拔出锁舌时,塑料塞棒受到底部弹簧的作用,与电动开关分离,闭合安全带报警装置的电源,报警装置对驾驶员进行图像或声音提示。但是这种安全带报警装置,结构复杂、零件数量多,功能的可靠性要通过多个功能零件来实现,塑料塞棒易受力歪斜,容易造成电子开关的闭合失效,并且还有电子开关成本高,与车身线束连接不牢固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传统汽车安全带报警装置结构复杂、成本高,电子开关的开合易失效等问题,设计了一种新型汽车安全带报警装置。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一种汽车安全带报警装置,包括构成壳体的固定盖和固定座,壳体固定在汽车安全带锁扣底侧部,壳体内部固定有两个金属弹片,弹片之间通过触点连接,并连有报警提示器。其优点是:通过采用机械的金属弹片开合方式,闭合和断开报警装置电源,代替原有利用电子开关或微动开关控制报警装置的方法,减少了零部件的使用,降低成本;不仅提高了装置使用的可靠性、稳定性,并且延长了开关寿命,微动开关使用寿命5万次以上,此机械式使用寿命可达20万次以上。
所述的汽车安全带报警装置,金属弹片为S形弹片与U形弹片,S形弹片与U形弹片底部相互平行,S形弹片上部向U形弹片方向凸起,并从U形弹片缺口处穿过,S形弹片顶端触点与U形弹片的顶端触点相连接,弹片底部为接线端。其优点是:用S形弹片和U形弹片结构代替微动开关或电动开关,不改变原有锁扣结构,方便汽车报警装置的安装和改造。佩戴安全带时,先拉出织带使锁舌插入锁扣内,在锁舌推力的驱动下,锁扣内的顶出块进入固定盖与固定座构成的壳体内,顶出块压迫S形弹片凸起部分,顶开S形弹片与U形弹片的触点,导线处于断开状态,关闭报警装置。
所述的汽车安全带报警装置, S形弹片凸起部位宽度小于U形弹片缺口宽度。其优点是:防止S弹片在运动过程中,非触点部分与U形弹片接触,造成报警装置失灵。
所述的汽车安全带报警装置,S形弹片顶部触点的宽度大于U形弹片缺口宽度。其优点是:保证弹片之间触点充分接触。
所述的汽车安全带报警装置,弹片固定在壳体内相应的卡槽内。其优点是:固定弹片,防止弹片发生错位,造成报警装置失灵。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S形弹片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S形弹片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U形弹片主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U形弹片侧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固定盖主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固定座主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弹片触点闭合时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弹片触点闭合时侧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弹片触点断开时示意图。
图中,1、固定盖;2、固定座;3、S形弹片;3-1、触点;4、U形弹片;4-1、触点;5、顶出块;6、接线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图1为本实用新型S形弹片主视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S形弹片侧视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U形弹片主视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U形弹片侧视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固定盖主视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固定座主视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弹片触点闭合时示意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弹片触点闭合时侧视图;图9为本实用新型弹片触点断开时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切纳科技有限公司,未经重庆切纳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58588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