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汽车加强梁的胶槽结构及车辆有效
| 申请号: | 201220583998.9 | 申请日: | 2012-11-07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935433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5-15 |
| 发明(设计)人: | 康凯;李秀文;刘安策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2D25/00 | 分类号: | B62D25/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3 | 代理人: | 黄灿;安利霞 |
| 地址: | 100021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强梁 结构 车辆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车加强梁的胶槽结构及车辆。
背景技术
在现代车辆制造技术中,车辆的外板普遍采用金属薄板,而内部加强结构则采用在加强梁上涂覆减震膨胀胶对外板进行支撑,以提高外板的刚度和抗凹性,如发动机罩外板、顶盖外板、车门外板等外板。因此,在车辆制造过程中,减震膨胀胶的用量非常大。同时,涂胶方式也对车辆制造成本有着较大的影响。
现有在加强梁上涂覆减震膨胀胶的方式主要包括整体涂胶和分段涂胶两种。如图1和图2所示,为对加强梁进行整体涂胶,其将胶枪伸入胶槽一端,然后拉到另一端,涂胶完成,操作简单,但涂胶量大,增加成本和车重,且胶料在车辆报废时不可回收,对环境影响较大。如图3和图4所示,为对加强梁进行分段涂胶,其节约成本,保护环境,但每一段都要单独操作胶枪一次,工作效率低,劳动强度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汽车加强梁的胶槽结构及车辆,其解决了现有的胶槽结构或涂胶量大、经济性差,或操作困难、工作效率低、劳动强度大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汽车加强梁的胶槽结构,包括加强梁本体、及设置在所述加强梁本体上的胶槽,所述加强梁本体固定在汽车车身上;所述胶槽由涂胶段和胶枪导向段交替连接组成。
其中,所述涂胶段的深度大于所述胶枪导向段的深度。
其中,所述涂胶段的宽度大于所述胶枪导向段的宽度。
其中,所述胶槽两端设置为涂胶段。
其中,所述涂胶段和胶枪导向段之间以圆滑过渡连接。
其中,所述胶槽为贯穿于所述加强梁本体的整体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如上所述的胶槽结构。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上述方案中,所述胶槽结构设计为多个涂胶段和胶枪导向段交替连接组成的整体胶槽,同时具有整体涂胶的方便性和间断涂胶的经济型,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整车的减震膨胀胶的使用量,提高了整车的经济性;同时在整车报废后,减小了对环境的影响。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的整体涂胶的胶槽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A向的剖视图;
图3是现有技术的分段涂胶的胶槽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B-B向的剖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胶槽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C-C向的剖视图;
图7是图5中D-D向的剖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在车辆顶盖加强梁位置应用的示意图;
图9是图8的“局部Ⅰ”的放大视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在车辆前门加强梁位置应用的示意图;
图11是图10的“局部Ⅱ”的放大视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胶槽;
2:胶枪导向段;
3:涂胶段;
4:加强梁本体;
8:车门外板;
9:车门加强梁;
11:顶盖外板;
13:顶盖加强梁;
14:焊接点。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的胶槽结构或涂胶量大、经济性差;或操作困难、工作效率低、劳动强度大的问题,提供一种具有胶枪导向功能的汽车加强梁的胶槽结构。
如图5至图7所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汽车加强梁的胶槽结构,包括加强梁本体4及设置在所述加强梁本体4上的胶槽1,所述加强梁本体4固定在汽车车身上;所述胶槽1由涂胶段3和胶枪导向段2交替连接组成。
所述涂胶段3的深度H2大于所述胶枪导向段2的深度H1。所述涂胶段3的宽度W2大于所述胶枪导向段2的宽度W1。所述胶槽1两端为涂胶段3。所述涂胶段3和胶枪导向段2连接处采用圆滑过渡连接。所述胶槽1为贯穿于所述加强梁本体4的整体结构。
工作时,整体的胶槽1上,可以实现将胶枪的出胶端置入胶槽1的一端,通过整体的胶槽1一次拉到另一端。在拉动胶枪的过程中,当胶枪的出胶端经过涂胶段3时,扣动胶枪的出胶扳机;当胶枪的出胶端经过胶枪导向段2时,不扣动胶枪的出胶扳机,即实现了分段打胶的效果。避免了现有技术的分段打胶需要多次将胶枪的出胶端对准胶槽的繁琐操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58399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仓栅式挂车
- 下一篇:一种测定再造烟叶中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含量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