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后出风口构件及汽车有效
申请号: | 201220581931.1 | 申请日: | 2012-11-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2938468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5-15 |
发明(设计)人: | 叶红飞;霍保朝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F13/06 | 分类号: | F24F13/06;F24F13/08;B60H1/24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3 | 代理人: | 许静;黄灿 |
地址: | 100021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风口 构件 汽车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后出风口构件及具有该后出风口构件的汽车。
背景技术
一般来说,现有的汽车的后出风口构件包括橡胶通风叶片及卡脚。汽车的后出风口构件通过卡脚固定在汽车的侧围外板上,并通过周圈的胶条密封。橡胶通风叶片的开闭实现汽车的后出风口的通风及密封功能。根据车型不同,后出风口构件的形状及通风结构各有差异。然而,传统的后出风口构件的橡胶通风叶片一般都是采用二次注塑成型,模具结构复杂,废品率高且成本高。且现有的后出风口构件没有限位、防错功能,安装时比较很容易装反、且装备效率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成型模具简单、废品率低且成本低的后出风口构件及具有该后出风口构件的汽车。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后出风口构件,其包括出风框及通风叶片,所述出风框包括中空的本体框,所述本体框内设有出风口;所述通风叶片卡合固定于所述出风口处。
进一步的,所述本体框内设有若干将所述本体框分隔形成所述出风口的安装梁;每一所述安装梁上设有若干固定孔;所述通风叶片上设有若干固定卡合于对应的所述固定孔的卡舌。
进一步的,所述通风叶片包括三个卡舌,其中,位于外侧的两个卡舌的外侧端与对应的固定孔的边缘之间的间隙均为0.2mm;位于中间的卡舌的两相对侧端与对应的固定孔的边缘之间的间隙为0.1mm。
进一步的,两个外侧的卡舌的内侧端与对应的固定孔的边缘之间的间隙均 为1.2mm。
进一步的,所述本体框的外周面凸设有限制所述本体框晃动的限位筋。
进一步的,所述本体框的外周面的下方向外凸设有用于抵卡于侧围外板的卡脚。
进一步的,所述卡脚的宽度为2mm。
进一步的,所述本体框的外周设有用于与侧围外板上的卡口位置相对应的防错筋。
进一步的,每一所述出风口内设有连接其两相对边的加强梁。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汽车,其包括侧围外板及上述后出风口构件,所述侧围外板上设有安装口,所述后出风口构件固定安装在所述安装口内。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的后出风口构件及具有该后出风口构件的汽车的每一通风叶片通过卡舌与固定孔的卡合而固定到出风框上,采用了分装式地固定于出风框,可有效降低模具成本,减小废品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汽车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侧视示意图;
图3为图1沿着线A-A的剖视示意图;
图4为图1中的后出风口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2中沿着线B-B的剖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请参照图1及图2,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汽车,其包括侧围外板1及固定在侧围外板1上的后出风口构件3。侧围外板1设有安装口(未标号),安装口的边缘处设有卡口。后出风口构件3安装在安装口内。
请结合参照图1至图5,后出风口构件3包括出风框31及安装在出风框31上的若干通风叶片33。
出风框31包括中空的本体框35及固定安装在本体框35内相互交叉的若干安装梁37。本体框35的外周面凸设有限位筋351,限位筋351的设置,起到在将本体框35安装于侧围外板1的安装口内时,限制本体框35晃动的作用。
本体框35的外周面还向外凸设有抵卡于安装口的边缘处的卡脚353,通过该卡脚353将本体框35卡接在侧围外板1上;优选地,该卡脚353的宽度为2mm。本体框35的外周还延伸有与安装口的边缘处的卡口(未标号)配合的防错筋355,以防止将本体框35安装错误,比如倒置安装或倾斜安装,这样,本体框35的位置必须摆放正确,才能装配成功。
安装梁37将本体框35分割成若干出风口38,且每一安装梁37面向对应出风口38的一侧端设有若干用于固定安装通风叶片33的固定孔371。
优选地,为了通风叶片33安装的稳定性,每一出风口38内还设有连接该对应出风口38的两相对边的加强梁381。
请结合参照图5和图6,每一通风叶片33包括板体331及由该板体331的一端延伸的若干与固定孔371对应的用于卡装固定于固定孔371内的卡舌33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58193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发声输液报警器
- 下一篇:一种地热热量回收利用的中央空调冷/热水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