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变压器油排放导流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20579712.X | 申请日: | 2012-11-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2957485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5-29 |
发明(设计)人: | 帖刚;蒲伟;徐晓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省电力公司德阳电业局;国家电网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B3/00 | 分类号: | H02B3/00;H01F27/14 |
代理公司: | 成都蓉信三星专利事务所 51106 | 代理人: | 贺元 |
地址: | 618000***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变压器 排放 导流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变压器油排放用的辅助工具,具体是一种变压器油排放用的导流装置
背景技术
在变电站的变压器维护过程中,经常涉及变压器油排放,变压器油是石油的一种分镏产物,在变压器内主要起绝缘、散热、消弧作用。由于目前缺乏专用的变压器油排放导流工具,常规的排放方式是在变压器的油孔阀门下方放置一个承接用的油盆(或油桶),然后打开油孔阀门直接排放变压器油。由于变压器内的变压器油较多,排放流速较快,加之油盆(或油桶)与变压器的油孔阀门之间有一定的距离,从而导致变压器油喷溅出油盆(或油桶),不仅造成了变压器油浪费,而且对周围环境造成了污染。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能够有效避免变压器油浪费,杜绝对周围环境污染的变压器油排放导流装置。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变压器油排放导流装置,所述导流装置主要由活动叠加在一起的上节筒体和下节筒体构成,上节筒体和下节筒体的顶、底端均为敞开结构;所述上节筒体的下部套装在下节筒体内,上节筒体能够在下节筒体内自由伸缩。
所述上节筒体上设有观察孔和操作孔。
所述观察孔上设有透明的有机玻璃。
所述操作孔上设有孔盖。
所述上节筒体上固定有连接绳带。
所述上节筒体的横截面形状为矩形、菱形、圆形或椭圆形;所述下节筒体的横截面形状与上节筒体的横截面形状相匹配。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上述导流装置专门针对变压器油的排放作业而设计,变压器内的变压器油从油孔阀门出来后,经导流装置直接流入承接油盆(或油桶),不会产生喷溅现象,避免了变压器油浪费,杜绝了变压器油对周围环境的污染,它具有设计合理、结构简单、造价低廉、操作方便、经久耐用、可靠性高、实用性强等特点。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中代号含义:1—下节筒体;2—上节筒体;3—观察孔;4—操作孔;5—连接绳带。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包括上节筒体2和下节筒体1。上节筒体2和下节筒体1分别采用白铁皮(或不锈钢)制作而成,上节筒体2的顶端和底端分别为敞开结构,下节筒体1的顶端和底端亦分别为敞开结构;上节筒体2的横截面形状为矩形状,下节筒体1的横截面形状亦为矩形状,但下节筒体1的横截面尺寸应当略大于上节筒体2的横截面尺寸,这样才能确保上节筒体2能够以活动叠加方式套装进入下节筒体1内;套装进下节筒体1内的上节筒体2能够在下节筒体1内自由伸缩。在上节筒体2的外壁上部通过铆钉固定有连接绳带5(例如尼龙粘带、尼龙绳、布带、麻绳等),通过连接绳带5可以将本实用新型悬挂在变压器上,使上节筒体2是顶端罩住变压器上的油孔阀门,而下节筒体1的底端则延伸至油盆(或油桶)内。在上节筒体2正面的上部设有观察孔3,观察孔3上以镶嵌方式固定有透明的有机玻璃,方便观察变压器油排放情况。在上节筒体2侧面的上部设有操作孔4,操作员通过操作孔4可以开启或关闭变压器上的油孔阀门,为了避免变压器油从操作孔4内喷溅出,可以在操作孔4上铰链一个孔盖,操作时打开孔盖,操作完毕关上孔盖。
上述上节筒体2的横截面形状也可以是菱形、圆形或椭圆形,下节筒体1的横截面形状应当与上节筒体2的横截面形状相匹配一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省电力公司德阳电业局;国家电网公司,未经四川省电力公司德阳电业局;国家电网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57971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