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智能控温远红外热敷治疗仪有效
| 申请号: | 201220576100.5 | 申请日: | 2012-11-05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920836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5-08 |
| 发明(设计)人: | 赵东亮;冯坤;陈宝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省正骨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A61N5/06 | 分类号: | A61N5/06;A61M37/00;A61F7/08 |
| 代理公司: | 郑州中民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1110 | 代理人: | 张国防 |
| 地址: | 471000 ***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智能 控温远 红外 热敷 治疗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说是一种采用远红外加热器件对颈、肩、腰、膝关节等部位实现自动恒温热敷治疗的智能控温远红外热敷治疗仪。
背景技术
骨伤科常见慢性疾患有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骨性关节炎等,其共同的病理机制为局部软组织微循环障碍,代谢产物积聚,局部发生无菌性炎症反应,软组织粘连水肿,刺激或挤压神经纤维,临床表现为疼痛、肿胀、活动障碍等。中药热敷是传统的中药外治法,临床疗效明显,经济实用,无任何副作用,患者易于接受,在治疗骨伤科慢性疾患方面有独特优势。可有效促进炎性因子的吸收,减轻关节肿胀,促进关节软骨的修复和细胞增殖,具有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局部代谢、软化组织粘连、缓解肌肉痉挛及镇痛的作用。中药热敷不仅具有药疗和热疗的双重作用,另一优势还可使药物通过局部吸收,避免了肝脏的首过效应,达到直达病灶的目的,使治疗更直接、更有效,同时降低了药物的副作用。
然而,现有临床的中药热敷器具不具备可以同时对治疗温度和治疗时间同时实现精确控制的功能,由此影响到治疗效果。要想使中药热敷疗法更安全、方便有效的推广应用,必须靠先进的中药热敷仪器来保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中药热敷类仪器存在的不足,提出一种智能控温远红外热敷治疗仪。通过采用微电脑技术和模糊控温的控制方法对两路输出的治疗温度和治疗时间实现精确控制,使临床医生在实施治疗方案时有更精确的量化参考指标,避免温度过高造成的灼伤,使患者在治疗时感觉更舒适,具有操作方便,安全可靠、成本低廉、加热速度快、疗效显著的特点。
本实用新型实现上述目的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本实用新型的智能控温远红外热敷治疗仪,主要包括透热药垫、温度传感器、远红外加热器、多级变压器、电源电路、按键、单片机(AT89S52)和LED数码显示器,温度传感器固定在透热药垫和远红外加热器夹层处,其将采集到的实际温度值传送给单片机(AT89S52),单片机(AT89S52)将采集到的数据与设定值比较后经过运算处理自动控制单片机的引脚输出高/低电平来控制双向可控硅处于饱和导通或截止状态,控制加热负载回路的开通与关断,实现恒温控制;同时驱动LED数码显示器将两路的温度和时间值予以显示。
本实用新型采用模糊控温方式对被测点实现恒温控制,当设置温度与实测温度的偏差小于5℃时,控制器自动进入模糊控温状态,控温精度达±1℃。
本实用新型有两路输出可同时供两个用户使用,每路输出都设置有启动/停止按键,可单独使用,也可同时使用,共用一个控制系统,彼此互相独立控制。
本实用新型的两路输出的加热指示灯都串联在负载输出回路中。
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微电脑技术和模糊控温的控制方法对两路输出的治疗温度和治疗时间实现精确控制,控温精度可达±1℃,控时精度±1Min。使临床医生在实施治疗方案时有了更精确的量化参考指标,用户在治疗时感觉更舒适,可避免温度过高造成的灼伤。透热药垫采用高分子透热材料制成,吸附性好。远红外加热器不仅加热速度快,且具有独特的穿透力,其能量可作用到皮下组织一定深度,再通过血液循环,将能量达到深层组织及器官中,增强了中药分子的渗透吸收,提高了治疗效果。传感器和加热器与控制箱之间采用电缆线及航空插头连接固定,既安全又方便。控制系统为远红外加热器输出36V安全电压,并将温度控制在预设值附近,保持恒温,保证患者治疗时感觉舒适。本实用新型具有操作方便,成本低廉、可靠性高的特点,使中药热敷疗法实现智能化。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源及负载控制、报警电路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按键控制及数码显示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省正骨研究院,未经河南省正骨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57610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