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光学元件夹持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20571394.2 | 申请日: | 2012-11-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2897774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24 |
发明(设计)人: | 叶琳;叶茂;郑芳兰;廉伯;何伟;申晨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 |
主分类号: | B66C1/10 | 分类号: | B66C1/10 |
代理公司: |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专利中心 51210 | 代理人: | 翟长明;韩志英 |
地址: | 62190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光学 元件 夹持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高能、高功率大型激光装置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光学元件夹持装置,适用于高功率/高能激光多种规格的大口径光学元件的夹持。
背景技术
在大型激光装置中,光学元件是高功率固体激光器装置中实现其理论目标的实践基础部分,它充斥着激光装置的各个组成部分,是激光装置中非常重要的核心元素,它的各项技术参数指标直接决定激光装置的各项输出指标,故而光学元件技术指标的后期维护就显得非常重要。国内原有的激光装置所用光学元件的最大尺寸直径在300mm左右,由于光学元件重量可以承受,包装一直采用电容纸等有形物质进行包装,直接接触光学元件通光表面状态下存放,极易产生划痕且不能保持洁净。以往的光学元件在超声波清洗时,通常是由工作人员手工操作,光学元件在上光路装校前的整体过程中都是人手直接取放,未使用夹持装置;在光学元件的多次传递过程中是以纸质包装形式转移,影响光学元件的表面质量。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光学元件在运输、储存、洁净传递和技术参数检验过程中,表面易损伤、易污染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光学元件夹持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光学元件夹持装置, 其特点是,所述的夹持装置含有吊装梁、承重梁、夹持梁、夹持梁、定位栓和封板;其中,吊装梁包括调节开关、吊装孔和封板栓;夹持梁包括夹持“U”形槽、夹持定位孔和夹持滑槽;承重梁、包括承重“U”形槽、承重定位槽和承重滑槽;
所述吊装梁的中心位置设置有吊装孔,吊装梁两端分别对称设置有封板栓Ⅰ、封板栓Ⅱ,吊装梁内镶嵌有调节开关Ⅰ、调节开关Ⅱ;
所述夹持梁的内部均嵌有夹持“U”形槽,夹持梁的上端面、下端面上分别对称设置有夹持滑槽,下端面上的夹持滑槽设置有夹持定位孔;
所述承重梁承重的中心位置设置有承重“U”形槽,承重“U”形槽的下方设置有承重定位槽,承重定位槽的下方设置有承重滑槽;
所述吊装梁通过调节开关与夹持梁固定连接;
所述承重梁通过定位栓与夹持梁固定连接;
所述封板吊挂在吊装梁上。
所述的调节开关由弹簧圈套装在挂钩上构成。
所述的承重梁通过定位栓穿过置于承重定位槽内的夹持定位孔与夹持梁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实现了大口径光学元件在大型激光装置的整体前期处理过程中的无接触式传递,包括各个工艺节点的光学元件实物交接、技术参数检验、激光标识、化学膜制备等过程。
a)夹持装置具有可调节性,依靠夹持装置的夹持梁和承重滑槽,可以在规定范围内调整夹持装置的夹持尺寸,使得夹持装置适用于多种规、多种形状的光学元件。
b)夹持装置具有通用性
1)光学元件在运输、传递过程中,以夹持装置为单位,独立使用;
2)夹持装置封板的装缷可通过封板栓快速实现,不需要使用任何工具,也方便光学元件在技术参数检验、表面观察和洁净清洗等过程中直接使用。
c)夹持装置具有维持短期的洁净功能,光学元件夹持装置形成一个相对密闭的环境,可以保持光学元件在多种工艺的传递(含运输过程)中通光表面无接触式的洁净转移,减少了光学元件表面洁净处理过程。
d)夹持装置具有基本的安全性,光学元件夹持装置的承重定位孔和夹持定位孔调整到位后,利用定位栓将夹具联接牢靠,两处定位孔可保证夹持装置有较好的定位精度,保护光学在传递过程中的安全,保证了光学元件在运输过程中三维空间内不发生移动。
e)夹持装置具有微应力功能,与光学元件柔性接触,应力的控制主要通过夹持装置的全部“U”形槽都是与光学元件的侧壁倒边(共八边)实行面接触,以范围性接触来保持光学元件的受力均匀,夹持装置的开关控制和定位固定等机械控制均不直接受力于光学元件,在应力仪的测试下,没有发现对光学元件附加新的应力。
f)可以利用封板将光学元件有数据信息等文件封存,达到光学元件实物与信息同步传递过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光学元件夹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的吊装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的夹持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4a为本实用新型中的承重梁的主视图;
图4b为本实用新型中的承重梁的俯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未经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57139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具有合金涂层的叠环脱水机
- 下一篇:盐袋缝合线分料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