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气门自动清洗及干燥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20569504.1 | 申请日: | 2012-10-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2877170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17 |
发明(设计)人: | 罗建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南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B08B3/02 | 分类号: | B08B3/02;B08B13/00;F26B9/06;F26B21/00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华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45 | 代理人: | 蔡茂略 |
地址: | 51064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气门 自动 清洗 干燥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气门清洗及干燥装置,具体涉及一种气门自动清洗及干燥装置。
背景技术
气门是发动机的一个关键的部件。气门的质量将对发动机的性能造成非常大的影响。因此,成品的气门需要进行严格的尺寸和形位公差的检测。目前,成品的气门检测采用光测。光测可以对气门各表面的形位公差及尺寸一次性检测出结果。但是,在气门利用光测进行检测时,气门的表面不允许有污物和水渍等。因为污物和水清等会影响光测的结果。而目前,在光测前,气门的污物及水渍的清理方式主要采用人工擦拭。人工擦拭的清理方式存在多种缺点:1、劳动强度大,在生产检测过程中,需要对大批量的气门进行清理,这将容易让人感到疲劳;2、效率低,人工擦拭为劳动密集型的检测生产方式,人工擦拭方式清理气门的速度会受到工人的疲劳程度、熟练程度影响;3、人工擦拭的擦布容易脏,因此擦除效果差,影响检测结果;4、智能程度低,无法实现自动化的检测生产,无法适应高速发展的生产工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克服以上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智能程度高、清理效果好、清理速度快的气门自动清洗及干燥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实现:本气门自动清洗及干燥装置,包括电机、机架、传动机构、至少1个气门传送座、清洗机构、干燥机构、控制装置,所述电机安装于机架的一端,且与传动机构连接,所述气门传送座安装于传动机构,清洗机构和干燥机构依次安装于机架的上端,且位于传动机构的上方;所述控制装置与电机、清洗机构、干燥机构连接;当气门被清洗时,装有气门的气门传送座与清洗机构的配合,此气门传送座与清洗机构形成气门的清洗室,所述气门位于清洗室内;当气门被干燥时,装有气门的气门传送座与干燥机构的配合,此气门传送座与干燥机构形成气门的干燥室,所述气门位于干燥室内。
所述清洗机构第一清洗气缸、第一清洗连接板、2个第二清洗气缸、3条清洗导轨和2个第二清洗连接板,所述第一清洗气缸和第一清洗连接板依次安装于机架的上端;所述第一清洗连接板通过其中1条清洗导轨安装于机架,此第一清洗连接板的上端连接于第一清洗气缸的推杆,下端设置有清洗输入管、清洗密封圈和清洗密封块,所述清洗密封块和清洗密封圈依次位于第一清洗连接板的下面;所述2个第二清洗气缸分别固定于机架的两侧,所述2个第二清洗连接板分别通过另外2条清洗导轨安装于机架的两侧,所述2个第二清洗连接板的一端分别连接于第二清洗气缸的推杆,另一端分别依次设置有清洗导流架和清洗导流块,所述清洗导流块的上端顶住气门传送座下面;当气门被清洗时,所述清洗密封块通过清洗密封圈与气门传送座上面连接,所述2个清洗导流块的接触面互相配合,形成清洗室;所述清洗输入管下端与清洗室的上部连通。清洗输入管的上端连接于清洗液的供给装置,当气门将被清洗时,清洗液的供给装置将清洗液从清洗输入管注射入清洗室的上部,从而对气门进行清洗。
作为一种优选,所述清洗导流架和清洗导流块都设置为半圆形,且使用的材料为橡胶。当气门被清洗时,2个清洗导流块配合后形成的清洗室下部的截面为圆形,从而便于清洗液的流通,且令清洗液经过清洗室的下部时,清洗液同时对气门的杆部进行冲洗。同时,清洗室下部的截面也可设置为正方形或矩形,此时的清洗导流架和清洗导流块做出相应的设计。
所述气门自动清洗及干燥装置还包括清洗回管和清洗回管连接件,所述清洗回管连接件的上端安装于其中1个清洗导流架的下端,下端连接于清洗回管的一端,所述清洗回管与清洗室的下部连通。清洗回管的下部连接有清洗液的回收装置。当清洗液对气门进行清洗后,清洗液通过清洗回管进入回收装置,而回收装置又与供给装置连接,从而能将回收后的清洗液提供给供给装置,令清洗液可进行循环利用,避免浪费清洗液,减少成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南理工大学,未经华南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56950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