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集成中冷器的进气管有效
申请号: | 201220565072.7 | 申请日: | 2012-10-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3050937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10 |
发明(设计)人: | 殷玉恩;刘胜;梁红波;卞尔保;梁永森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北方发动机研究所(天津) |
主分类号: | F02M35/104 | 分类号: | F02M35/104;F02B29/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00405 天津市北辰区***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集成 中冷器 气管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发动机进气管,具体涉及一种集成了中冷器的进气管。
背景技术
现代柴油机普遍采用了进气增压技术。增压技术的作用十分明显,在气缸容积一定的情况下,充气密度越大,新鲜空气的绝对量越大,可以喷入较多的燃料进行燃烧,发动机能发出更大的功率。但是空气在增压装置中经过压缩温度上升会导致空气密度减小,也即空气密度比上升小于压比的上升,从而影响了增压效果的发挥。
为增强增压效果,特别是在高增压的情况下就要采用进气冷却措施,也即通常所谓的中冷。中冷除了可以提高充气密度以外,还可相应降低排气温度,并对降低发动机热负荷也有利。
现有技术中的中冷器和进气系统是分离的,压气机出口到进气道入口的管路很长,占用了很大的空间,不利于发动机其他零部件的布置,也不利于进气系统的安装和拆卸;而且进气空间大意味着发动机的瞬态响应性能下降。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中进气系统占用空间太大,不利于发动机其他部件的布置,也不利于进气系统的安装与拆卸,以及发动机瞬态响应性差的技术问题,提出一种集成中冷器的进气管。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一种集成中冷器的进气管,包括过渡管1,上侧进气腔2,中冷器3,下侧进气腔4,所述过渡管1的进口与压气机出口连接,过渡管1的出口与上侧进气 腔2的进口连接,所述中冷器3镶嵌在上侧进气腔2与下侧进气腔4之间。
优选上侧进气腔2的进口设置在上侧进气腔2的中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集成中冷器的进气管不仅能够节省发动机布置空间,大大缩短压气机出口到进气道入口的管路长度,改善增压柴油机的工作性能,降低了发动机质量,而且进气系统容积下降,进气均匀性提高,发动机的瞬态响应特性提升。由于中冷器芯子的稳压滤波作用,进气歧管内的压力波动更小,更有利于进气充量的改善及进气涡流品质的提升;集成中冷器的进气管使进气系统的零部件减少,便于安装和拆卸,可以实现快速安装和拆卸。
附图说明
图1是集成中冷器的进气管示意图;
图2是上侧进气腔示意图;
图3是下侧进气腔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外界新鲜空气增压后,从压气机出口经过渡管1进入上侧进气腔2,然后进入中冷器3,在中冷器3中进行冷却降温,最后由下侧进气腔4的进气歧管进入发动机的气缸参与燃烧。
所述上侧进气腔2内部设置上侧进气腔隔板,使增压空气均匀进入中冷器,实现均匀冷却。
所述上侧进气腔隔板设置在上侧进气腔2中部,使增压空气平均进入中冷器的左右两部分,实现均匀冷却。
所述下侧进气腔4内部设置下侧进气腔隔板,使冷却后的增压空气平均进入各个气缸,实现均匀进气,降低各缸的进气不均匀性。
为进一步实现均匀冷却并减小各缸的进气不均匀性,下侧进气腔隔板数量与发动机气缸数量相等。
所述中冷器优选采用板翅式中冷器。
所述过渡管1,上侧进气腔2,中冷器3,下侧进气腔4之间通过螺栓固定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北方发动机研究所(天津),未经中国北方发动机研究所(天津)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56507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压电致活塞振动的低摩擦特性气缸
- 下一篇:坐便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