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结合生物和化学方法的养藻海水处理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220564032.0 | 申请日: | 2012-10-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2881056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17 |
发明(设计)人: | 吴惠仙;俞佳锋;薛俊增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海洋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C02F3/32;C02F1/76;C02F103/08 |
代理公司: | 上海卓阳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62 | 代理人: | 巫蓓丽 |
地址: | 201306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结合 生物 化学 方法 海水 处理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藻类培养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结合生物和化学方法的养藻海水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培养藻类使用的海水要求新鲜、清洁,但凡含有铁锈、油污和原生动物的海水,都会导致培养的失败。目前对藻类培养用海水的常用处理方法是煮沸消毒和次氯酸钠消毒,但是这两种方法在处理含有原生动物的海水时效果均不理想,用这两种方法处理之后的海水用于培养藻类之后,在一到二周内均会产生原生动物的爆发,导致藻类培养的失败。
因此亟需一种可以有效去除海水中原生动物的养藻海水处理系统,但是目前关于这类系统还未见报道。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合生物和化学方法的养藻海水处理系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结合生物和化学方法的养藻海水处理系统,它设有气泵、由中间水管连通的生物处理桶和化学处理桶;所述的生物处理桶上设有进水管和第一进料口,底面设有位于中间水管上方的第一滤网;所述的化学处理桶设有第二进料口,底面设有出水管和位于出水管上方的第二滤网,并与曝气管连通;所述的中间水管、进水管和出水管上均设有开关。
所述的化学处理桶的底面设有支架。
本实用新型优点在于:
1、本实用新型的养藻海水处理系统集合了生物处理方法和化学处理方法,用于处理含有原生动物海水相对于其它处理方法具有处理彻底、处理之后的海水用于藻类培养不会发生原生动物爆发、节约烧水用的煤或电,以及避免在烧水过程中引发安全事故的优点;
2、本实用新型的养藻海水处理系统结构简单,成本低,适于普遍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结合生物和化学方法的养藻海水处理系统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附图中涉及的附图标记和组成部分如下所示:
1.生物处理桶 2.化学处理桶
3.中间水管 4.第一开关
5.进水管 6.第二开关
7.第一进料口 8.第一滤网
9.第二进料口 10.出水管
11.第三开关 12.第二滤网
13.气泵 14.曝气管
15.支架
请参照图1,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结合生物和化学方法的养藻海水处理系统结构示意图。所述的养藻海水处理系统设有生物处理桶1和化学处理桶2。所述的生物处理桶1的底部和化学处理桶2的顶部之间通过中间水管3连通,所述的中间水管3上设有第一开关4。所述的生物处理桶1的顶部设有进水管5,所述的进水管5上设有第二开关6;生物处理桶1的顶部还设有第一进料口7。所述的生物处理桶1内部的底面设有第一滤网8,所述的第一滤网8为圆柱体,其底面正好位于中间水管3的正上方。所述的化学处理桶2的顶部设有第二进料口9。所述的化学处理桶2的底部设有出水管10,所述的出水管10上设有第三开关11;化学处理桶2内部的底面还设有第二滤网12,所述的第二滤网12为圆柱体状,其底面正好位于出水管10的正上方。所述的养藻海水处理系统还设有气泵13,所述的气泵13通过曝气管14与化学处理桶2的底部相连通。所述的化学处理桶2的底面还设有支架15,所述的支架15为三角支架。
需要说明的,所述的生物处理桶1和化学处理桶2可以设计成一个整体,也可以设计成两层,二者之间利用支架支撑固定;所述的第一滤网8和第二滤网12的孔径为50μm,可有效滤去丰年虫及其粪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海洋大学,未经上海海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56403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