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空气清净杀菌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220563472.4 | 申请日: | 2012-10-30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951000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5-29 |
| 发明(设计)人: | 林胡助 | 申请(专利权)人: | 林胡助 |
| 主分类号: | A61L9/20 | 分类号: | A61L9/20 |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智英财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01 | 代理人: | 潘光兴 |
| 地址: | 中国台湾桃***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空气 清净 杀菌 装置 | ||
技术领域
一种空气清净杀菌装置,能产生经杀菌且含臭氧的空气,且以气体管道将含臭氧的空气加速送出外界,使臭氧不会滞留在空气清净杀菌装置内而侵蚀其内部元件。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飞快,人口快速集中至城市,导致城市人口普遍密集化,造成地窄人稠的现象,使人的活动空间被大幅压缩,再加上装潢物业和各种家具大都以化学药剂(如甲醛、酚类)进行表面和防腐消毒处理,可能让室内环境充满病菌或挥发性的有机化学物质,进而导致对身体健康的危害。
面对这空气污染的危害现象,室内空气的洁净日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因而发展出各种空气处理装置,现有的空气处理装置通常是在一机壳内设置臭氧产生器,并借由臭氧产生器产生臭氧,再配合一泵以高压空气将臭氧压送出来,进而使臭氧在空气中散播,以借臭氧对空气中的微生物或有害性挥发有机物加以氧化分解,并减低空气中漂浮的病菌或散布于大气中的化学物质,然而现有的空气处理装置仍有未臻完美之处;由于臭氧(O3)带有负电,故倾向于与带有正电的物质相结合,而恶臭的气味分子多带有正电,当臭氧与恶臭的气味分子结合后,即会将其分解,并自行还原成氧气,并不会产生污染物,因此普遍使用在空气处理、净水处理、废水处理、食物处理或工业制程等方面的应用,然而臭氧(O3)属于强氧化剂,其反应活性远比氧(O2)强,因此很容易能使金属被氧化侵蚀,甚至能氧化许多有机化合物,例如橡胶、纤维和塑胶,使之脆化断裂,破坏性很大,一旦泵停机或产生裂缝,使得留滞在泵或臭氧产生器内的臭氧逸出至机壳内,则会迅速腐蚀机壳内的电路板、电线外缘橡胶,甚至是机壳表面或其内部金属元件,无一幸免,如此容易酿成短路甚至电线走火,危害使用者安全。
经由上述可知,本实用新型的改良方向,即为如何设计出一种创新的空气清净杀菌装置,能借由在壳体内设置具文氏管结构的一气体管道,以使经杀菌且含臭氧的空气受气体管道所产生的蓄压、加速及再增压的气压影响而加速被送出壳体外,以避免臭氧滞留在空气清净杀菌装置内,导致空气清净杀菌装置内部元件被臭氧侵蚀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上述的需求,本实用新型人依据多年来从事相关行业及实验设计的经验,针对空气清净装置进行研究及分析,期能设计出较佳的实体产品;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内设有具文氏管结构的一气体管道,能产生经杀菌且含臭氧的空气,且以气体管道将含臭氧的空气加速送出外界,使臭氧不会滞留而侵蚀内部元件的空气清净杀菌装置。
为达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空气清净杀菌装置,其包括:
一个壳体,内部形成容置空间,其底面具有进气口,其顶面设有至少一个出气口,其侧面上设有至少一个副出气口;
一个气体管道,组设于该壳体的该容置空间中,该气体管道具有文氏管结构,其一端固定至该壳体底部,且与该进气口相连通,其另一端则向该壳体顶部延伸,且与该出气口及该副出气口相连通;
一个风扇,设于该气体管道内,该风扇接受外部电源而转动,且将该壳体外的空气自该进气口导入该气体管道中,或将该气体管道中的空气经过该出气口及该副出气口送出该壳体外;以及
一个杀菌器,设于该气体管道内,该杀菌器接受外部电源而产生紫外光或臭氧。
优选的,该壳体的一侧壁面开设有透光孔。
优选的,该气体管道对应于该透光孔的一侧形成有透光壁面,该透光壁面由透光材质形成。
优选的,该透光壁面由塑胶形成。
优选的,该透光壁面由玻璃形成。
本实用新型借由紫外光杀菌且含有臭氧的空气即能受气体管道所产生的蓄压、加速及再增压的气压影响而加速被送出外界,使臭氧不会滞留在空气清净杀菌装置内侵蚀内部元件,确保外界空气清新干净。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透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构件组合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侧视断面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上视断面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 空气清净杀菌装置
11 壳体 12 气体管道
111 进气口 121 喉管处
112 出气口 122 透光壁面
113 容置空间
114 副出气口 13 风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林胡助,未经林胡助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56347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