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内循环厌氧流化膜生物反应器有效
申请号: | 201220560894.6 | 申请日: | 2012-10-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2849157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03 |
发明(设计)人: | 王燕;韩绮;闫晗;马德方;高宝玉;岳钦艳;李倩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3/28 | 分类号: | C02F3/28 |
代理公司: | 济南金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7219 | 代理人: | 吕利敏 |
地址: | 25010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循环 流化 生物反应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内循环厌氧流化膜生物反应器,属于废水厌氧生物处理的技术的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技术中使用的内循环厌氧反应器(如图1所示)利用两层三相分离器,将反应区分为第一反应区和第二反应区,在第一反应区大部分有机物被去除,第二反应区是精处理段,两反应区串联增强了反应器的运行稳定性。其内循环系统,包括升流管和降流管,利用沼气将第一反应区的部分流体提升到气液分离器中,沼气逸出后,流体在重力作用下回到反应器底部,形成反应器内流体循环。在实际使用中上述内循环厌氧反应器存在的主要缺点为:1.结构复杂,设计、制造和操作技术要求高;2.易发生堵塞、破坏循环;3.颗粒污泥沉降性能限制了反应区的液相上升流速,从而影响有机负荷的进一步提高。
发明内容
针对以上的技术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维护简便、处理高效的内循环厌氧流化膜生物反应器。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内循环厌氧流化膜生物反应器,包括反应筒,在反应筒的内部轴自下而上设置有曝气盘、气提筒和三相分离器,在反应筒的底部设置有进水口,在反应筒的顶部设置有出气管,所述三相分离器的顶端通过出气管和气泵与所述的曝气盘相连通;在反应筒的上部设置有膜组件,所述膜组件通过出水口、恒流泵与集液槽相连;所述反应筒,包括由上而下设置的筒状分离区和筒状升降区,所述筒状分离区的内径大于所述筒状升降区的内径,所述筒状分离区和筒状升降区之间设置有倾斜沉降沿;在所述筒状升降区的侧壁上设置有填污泥料口,在所述反应筒的下部设置污泥排出口。本设计的优点在于,所述水流沿较小内径的气提筒上升至筒状分离区,所述污水中的沉淀物被伞状导流罩挡回至反应筒底部,其反应筒内径的逐步增大,降低筒内污水的扰流效应,防止沉淀物四散,加速沉淀效果,有助于反应筒上部呈现清液,减少污水对膜组件的污染。本实用新型将内循环厌氧处理技术和流化膜生物技术相结合,结合了厌氧反应和膜反应器的优点,使得出水水质得到明显的改善,且膜组件设置在三相分离区的上清液部分,不与污泥直接接触,不易产生膜污染,减少了膜更换周期所需要的人力与物力。
根据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所述三相分离器,包括自上而下设置的导流筒和伞状导流罩,在伞状导流罩的外边缘设置有向内翻折的导流沿。本设计的优点在于,使污水内的杂质沿气体筒上升至伞状导流罩后,降低所述杂质回流速度,杂质沿所述伞状导流罩的外边缘的导流沿缓速下降,增加污水与活性污泥的接触时间,使活性污泥对污水的厌氧流化处理更为充分。
本实用新型的优势在于:
1.本实用新型将内循环厌氧处理技术和流化膜生物技术相结合,结合了厌氧反应和膜反应器的优点,使得出水水质得到明显的改善,且膜组件设置在三相分离区的上清液部分,不与污泥直接接触,不易产生膜污染,减少了膜更换周期所需要的人力与物力。
2.本实用新型对三相分离器进行改进,使污水内的杂质沿气体筒上升至伞状导流罩后,降低所述杂质回流速度,杂质沿所述伞状导流罩的外边缘的导流沿缓速下降,增加污水与活性污泥的接触时间,使活性污泥对污水的厌氧流化处理更为充分。
3.本实用新型的反应筒的独特结构,使得污水中的沉淀物被伞状导流罩挡回至反应筒底部,其反应筒内径的逐步增大,降低筒内污水的扰流效应,防止沉淀物四散,加速沉淀效果,有助于反应筒上部呈现清液,减少污水对膜组件的污染。
4.本实用新型由于内循环厌氧反应器中有机物和颗粒污泥间的传质得到强化,使得在处理同类废水时该反应器的有机负荷为升流式厌氧污泥层反应器(UASB)的4倍左右,所需的有效容积仅为1/4左右,故基建投资省。该种反应器多采用瘦高型的塔式反应器,所以占地面积少,特别适合用地紧张的企业;抗冲击负荷能力强,运行稳定性好;内循环不需要外加动力。便于操作管理等突出优点,整体结构大为简化,堵塞问题有效缓解。本实用新型使用活性污泥为载体,进水时使用厌氧反应生成的甲烷及泵增加进水动力,解决了上升流速较低的问题,因此该反应器在性能上优于内循环厌氧反应器。
5.本实用新型提高了液相上升流速,增加了污水与活性污泥的混合强度,强化了有机物和颗粒污泥间的传质;稀释进水,提高反应器抗冲击负荷的能力;回流碱度,减少进水的加碱量,降低运行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使用的内循环厌氧反应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反应器的结构示意图。
在图2中:1、反应筒;1-1、筒状分离区;1-2、筒状升降区;1-3、倾斜沉降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大学,未经山东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56089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移动终端控制小区切换的方法
- 下一篇:超材料的波束调制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