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被动式进气涡轮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220552905.6 | 申请日: | 2012-10-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2900404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24 |
发明(设计)人: | 欧文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欧文斌 |
主分类号: | F02B31/06 | 分类号: | F02B31/06 |
代理公司: | 北京高默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63 | 代理人: | 陆式敬 |
地址: | 中国台湾新北市中和***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被动式 涡轮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有关于一种介于引擎及空气滤清器的进气软管中的进气涡轮系统,特别是指一种搭配涡轮装置及导风装置同时使用以达到空气及燃料充分搅拌混合的被动式涡轮系统。
背景技术
一般的汽车引擎产生动力主要分为四个步骤:进气、压缩、燃烧和排气四个循环动作所产生,其中进气是由引擎透过活塞机构产生低压区,让引擎内与外界空气产生压力差,使引擎内产生吸力将空气带入空气滤清器中,由空气滤清器处理过滤后,再经由进气软管传递至节气门到达引擎内,而引擎进气量不足容易影响车辆动力的表现。
有鉴于此,市面上因而发展出一种装设于进气软管内的被动式涡轮装置,如图1所示,所述被动式涡轮装置设有一圆管10,并于圆管10内设有一轴座11,且轴座11向外延伸复数个连接所述圆管内缘的支架12,另于轴座11上枢接一涡轮叶片13;当引擎处于进气行程时,活塞往下运动使汽缸内产生真空,让汽缸内与外界空气造成压力差,利用此压力差产生吸力而带动所述被动式涡轮装置,使进气软管内的空气压缩前进,增加空气流动效率,以减少引擎燃烧所需空气不足的问题。然而,此种被动式涡轮装置虽然可以解决引擎进气量不足的问题,但因进气软管中的空气容易遇节气门而使气流不稳定,以致于吸入引擎的空气无法与燃料充分搅拌混合而燃烧不完全,进而使引擎动力无法完全发挥。
因此,如何创造出吸入引擎内的空气与燃料充分搅拌混合,使引擎完全燃烧而发挥最佳动力,将是亟待克服的课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旨在提供一种搭配导风装置及涡轮装置一起使用的被动式涡轮系统,藉由导风装置使吸入引擎内的空气产生螺旋气流,以提供引擎燃烧所需的空气及燃料充分搅拌混合,以达到引擎完全燃烧而发挥最佳动力,且有效降低废弃排放的污染值。
为达上揭目的,本实用新型介于节气门及空气滤清器的间的进气软管中,设有一涡轮装置,所述涡轮装置具有一对应进气软管的第一圆管,所述第一圆管中央设有一轴座,并于所述轴座分别向外延伸复数个支架,且所述各支架延伸连接至圆管内周缘,又于所述轴座内枢接一枢轴,并于所述枢轴套设一供气体压缩前进的涡轮叶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节气门内侧设有一配合涡轮装置的导风装置,以供吸入引擎内的空气产生螺旋气流。
于一可行实施例中,所述导风装置装设于邻近所述节气门内侧的进气歧管中。
于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导风装置具有一对应所述进气歧管的第二圆管,并于所述第二圆管内设有一朝引擎方向产生螺旋气流的导流结构,所述导流结构于所述第二圆管内周缘向内延伸形成复数个偏斜排列的导流鳍片。
附图说明
图1是习用被动式涡轮装置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配置系统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如图2所示较佳实施例主要组件立体分解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图3涡轮装置的反向组件分解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图3导风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图3导风装置的后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图2的动作状态图;以及
图8是图7的进一步动作详图。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10---圆管 25---涡轮叶片
11---轴座 30---导风装置
12---支架 31---第二圆管
13---涡轮叶片 32---导流结构
20---涡轮装置 321---导流鳍片
21---第一圆管 40---节气门
22---轴座 41---进气软管
23---支架 42---进气歧管
24---枢轴
具体实施方式
兹为便于更进一步对本实用新型的构造、使用及其特征有更深一层明确、详实的认识与了解,爰举出较佳实施例,配合图示详细说明如下:请参阅图2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于节气门40及空气滤清器的间的进气软管41中设有一涡轮装置20,本实用新型特点在于,所述节气门40内侧设有一配合涡轮装置20的导风装置30,以供吸入引擎内的空气产生螺旋气流。
于一可行实施例中,所述导风装置30邻近所述节气门40内侧的进气歧管42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欧文斌,未经欧文斌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55290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