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输液自动报警器有效
申请号: | 201220552050.7 | 申请日: | 2012-10-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2844242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03 |
发明(设计)人: | 郑海艳 | 申请(专利权)人: | 郑海艳 |
主分类号: | A61M5/168 | 分类号: | A61M5/168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伟晨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23209 | 代理人: | 陈润明 |
地址: | 150076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输液 自动 报警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用输液报警装置,尤其涉及一种输液自动报警器。
背景技术
打点滴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事情,而且打点滴对于长期患病的患者来说,是主要的治疗方式。但是如果打点滴时遇药水滴尽而没有及时发现,则是一件相当危险的事情。在现有设计中,主要是红外线法,称重法等,而药品的种类、密度等都会对其产生一定影响,从而降低了自动报警的准确度。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输液自动报警装置,本设计是通过检测液滴滴落情况发出声光报警的,所以不仅是药水滴尽,在鼓针的情况下,滴管内液滴也会停止滴落,本装置同样可以报警,一举两得,同时具备两种情况下的报警功能,具有相当的实用意义。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输液自动报警器,在输液药品滴尽或者鼓针的情况下,可以进行报警提示,以达到解放人力资源、使输液更安全的目的。
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包括外壳,光敏耦合器件,电池仓和控制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敏耦合器件为光发射器和光接收器相对安置,所述外壳通过其上端设有仅容输液管通过的小孔挂接在滴速管上。
优选的,所述外壳完全覆盖滴速指示管。
优选的,所述光线发射器发射的光为可见光、紫外光或红外光,可见光和紫外光采用的是液滴对光的折射,红外光采用的是液滴对光的吸收。
优选的,所述输液自动报警器上设置有电源开关和复位开关。
优选的,所述控制单元的核心部件为单片机。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输液时,药水滴尽或者鼓针的情况下,本装置都可以报警,既解放了人力、又达到安全输液的效果,且成本低廉,简单易用,适用于任何年龄段、任何文化背景的使用者,并且保证卫生,在重复利用过程中,不受医院内空气中病菌的影响,不会沾染输液所用的药品。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程序流程图;
图中: 1.电池仓 ,2.电源开关,3.复位开关, 4.单片机 ,5.蜂鸣器, 6.外壳(夹子状),7.光发射器,8.光接收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详细的描述,输液自动报警器,包括外壳6,光发射器7,光接收器8,电池仓1,发光二极管(设置于光发射器7的内部,光敏电阻(设置于光接收器8的内部)和单片机4,所述光敏耦合器件包括光线发射器和光线接收器,所述光发射器发射光为可见光,所述输液自动报警器上设置有电源开关2和复位开关3,所用电池电压大于2.5V。外壳使设备可以挂在滴速指示管上,然后将电源开关(拨动开关)拨到“开”的位置即可打开设备,每滴一滴LED灯闪烁一次,可以借此闪烁频率判断滴速和调节滴速,需要说明的是,液滴滴落时,会对发光二极管发射的光线产生折射,光敏电阻上的电压会产生相应变化,由于不同药品对光线的折射率不同,故不同药品产生的波形波分与波谷的高度不尽相同,故不能用一个固定的值判断液滴滴落情况。本设计采用的方法是检测波形的的上升沿或者下降沿的方式。也就是判断电压值的差,当这个差超过一定范围时,则判断为有液体滴落。电压差值不超过这个范围时,则认为是电磁干扰,可以忽略此时的干扰。当系统检测到时间超过上次液滴滴落时间的10倍仍没有液滴滴落时,蜂鸣器报警(短促报警为滴液流尽或鼓针,长声报警为电压不足)。如果输液地点离护士房较远,可减缓滴液速度,或停止滴液,防止滴速指示管内液滴流尽造成危险。如果输液地点离护士房较近,可直接通知护士换药。系统报警后,可由复位键直接复位系统,以停止报警,并再次进入报警状态,或者直接关闭报警器电源。
以上所述者,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即凡依本实用新型所作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为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范围所涵盖,这里不再一一举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郑海艳,未经郑海艳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55205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