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单层多点二维触摸传感器有效
| 申请号: | 201220551367.9 | 申请日: | 2012-10-25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929595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5-08 |
| 发明(设计)人: | 李海;方俊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汇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6F3/041 | 分类号: | G06F3/041 |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恒申知识产权事务所(普通合伙) 44312 | 代理人: | 陈健 |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单层 多点 二维 触摸 传感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触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单层多点二维触摸传感器。
背景技术
传统的电容式触摸传感器通常需要多层导电材料结构(如ITO),有些虽然只用单层ITO来实现,但却需要在X方向-Y方向交叉点处增加跳线以形成X、Y两个维度相互交叉的网络,即要求其中一个维度的电极设计成在另一个维度的电极上进行跳线的结构,制作跳线结构时,首先需要在交叉的位置首先布设一绝缘层,然后再在绝缘层上布设由导电材料形成的跳线,这种布线非常复杂,对工艺精度要求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单层多点二维触摸传感器,旨在同一层基板上以非跳线方式实现驱动电极和感应电极交叉的电容结构。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单层多点二维触摸传感器,包括一基板,所述基板上布设有若干平行排列的、沿第一方向设置的感应电极,每一感应电极包括若干在第一方向上间隔设置的第一电极梁,每个第一电极梁沿第二方向设置并具有第一电极结点和第二电极结点;对于每个第一电极梁,其第一电极结点与其一侧相邻的第一电极梁的第一电极结点之间通过第二电极梁相连接,其第二电极结点与其另一侧相邻的第一电极梁的第二电极结点之间通过第三电极梁相连接;所述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垂直;所述第二电极梁和所述第三电极梁均在第二方向上向外侧伸出若干感应电极齿;
所述基板上还布设有若干平行排列的、沿第一方向设置的驱动电极块序列,每一驱动电极块序列包含若干驱动电极块;所述驱动电极块沿所述感应电极外围设置,并具有若干驱动电极齿,与所述感应电极齿之间相离咬合;在各个驱动电极块序列中,次序相同的驱动电极块的引线相短接构成一个驱动电极通道。
进一步地,每一驱动电极块的走线与其相邻的驱动电极块的走线相短接。
进一步地,所述基板至少两边绑定有柔性线路板,相短接的两个驱动电极块的驱动走线向就近的柔性线路板。
进一步地,所述驱动电极块的走线之间填充有悬浮块。
进一步地,所述驱动电极块的走线宽度为大于等于300um。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单层多点二维触摸传感器,在同一块基板上设计为驱动电极块包围感应电极并咬合的结构,通过咬合部分形成电容结构,而无需再设计工艺复杂的跳线,并且驱动电极块和感应电极之间的咬合结构可使节点电容分布更均匀,增大了触摸有效区间,还可以减小感应与驱动电极块的走线区的有效正对面积,减小驱动电极块的走线与感应线间的互电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单层多点二维触摸传感器的整体布线示意图;
图2是从图1所示布线中完整的两列感应电极及其对应的驱动电极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4是图3的另一种布线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中,单层多点二维触摸传感器通过在一基板上布设ITO(氧化铟锡)等透明导电材料形成,基板上分别分布有感应电极和驱动电极块,感应电极和驱动电极块可形成电容结构,并相互咬合。
首先请一并参照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单层多点二维触摸传感器在基板上布设有若干平行排列的感应电极和若干平行排列的驱动电极块序列,其中感应电极和驱动电极块序列均沿第一方向设置,在各个驱动电极块序列中,次序相同的驱动电极块的引线相短接构成一个驱动电极通道。其中,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垂直,图1至图3中以竖直方向表示第一方向,以水平方向表示第二方向。
每一感应电极包括若干第一电极梁1、第二电极梁2和第三电极梁3,其中若干第一电极梁1在第一方向上间隔设置,而每个第一电极梁1则沿第二方向设置并具有第一电极结点a和第二电极结点b。对于每个第一电极梁1,其第一电极结点a与其一侧相邻的第一电极梁1的第一电极结点a之间通过第二电极梁2相连接,其第二电极结点b与其另一侧相邻的第一电极梁1的第二电极结点b之间通过第三电极梁3相连接。此种连接方式整体呈一种所有交替凹凸的结构,也可以看成一种“梯子”的形状,第一电极梁1作为横梁,若干个第二电极梁2和第三电极梁3作为两个竖状的支撑杆,只不过若干个第二电极梁2和第三电极梁3交替出现“缺口”而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汇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汇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55136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