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防盗开手轮及使用该手轮的防盗阀门有效
申请号: | 201220550734.3 | 申请日: | 2012-10-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2834338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27 |
发明(设计)人: | 景天豪;王玉芳;周文建;雷洲;吴思成;马迎菊;赵奇;李松;刘建朴;杨国武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河南油田分公司第二采油厂 |
主分类号: | F16K31/60 | 分类号: | F16K31/60;F16K35/06 |
代理公司: | 郑州睿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1119 | 代理人: | 胡伟华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防盗 手轮 使用 阀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阀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防盗开手轮,同时还涉及使用该手轮的防盗阀门。
背景技术
目前油井使用的阀门一般为普通阀门,没有防盗性能。由于在野外使用且油区治安环境不好,阀门被打开引起的原油被盗事件时有发生。
申请号为200520080582.5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防盗式阀门手轮,该阀门手轮的内外圈之间通过支撑管连接,并在手轮的内圈中套装有止旋装配在阀门的阀杆上的圆形套体,支撑管的靠近圆形套体的一端内壁上加工有内螺纹,通过该内螺纹在支撑管中旋设有锁定螺钉,锁定螺钉的头部没入支撑管的内孔中,杆部从支撑管的内端伸出,伸出部分可旋入圆形套体的外周上开设的螺纹孔内,从而达到将圆形套体和手轮锁紧在一起的目的。但是在使用过程中,工作人员无法保证支撑管的内孔与圆形套体外周上的螺纹孔完全对准,在这种情况下旋紧锁定螺钉会破坏所述螺纹孔和锁定螺钉上的螺纹结构,使得锁定螺钉与圆形套体之间的螺纹连接产生打滑的问题,甚至使得锁定螺钉的外螺纹被破坏以致无法与支撑管的内端螺纹配合,无法通过旋转锁定螺钉的方式将锁定螺钉的杆部从所述螺纹孔中旋出,使手轮丧失防盗性能,并影响到阀门的开启和关闭性能。并且在使用时,由于手轮与圆形套体之间通过锁定螺钉来传递扭转力矩,因此即使将圆形套体上的螺纹孔变更为光孔,光孔的孔壁和支撑管的内端内壁会对锁定螺钉的两端产生较大的剪切力,使得锁定螺钉发生弯曲,从而使得锁定螺钉无法在支撑管内伸缩运动,使得锁定螺钉的杆部无法从圆形套体上的孔内退出,进而无法切断手轮与阀杆之间的连接,使得防盗功能丧失。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不损伤锁定螺钉的防盗开手轮,同时还提供了使用该手轮的防盗阀门,旨在提高手轮与阀门的阀杆之间连接的可靠性。
为了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本实用新型的防盗开手轮的技术方案如下:
防盗开手轮,包括连接在手轮内、外圈之间的支撑管,所述支撑管的内端同轴螺纹连接有杆部可从支撑管的内端伸出的锁定螺钉,所述手轮内圈上开设有与支撑管的内孔连通的用于与阀杆上开设的阀杆键槽配合的手轮键槽,所述手轮键槽内设有可伸入手轮内圈内孔中的锁定键,所述锁定键与手轮键槽在手轮内圈的径向导向配合、在手轮内圈的转动方向上止旋配合,所述锁定键与锁定螺钉在锁定螺钉的伸缩方向传动连接,并在两者之间设有用于在手轮内圈的转向上供锁定螺钉的杆部活动的间隙。
所述锁定螺钉的杆部沿轴向延伸设置有倒T型或燕尾型的凸部,所述锁定键上开设有用于转动装配在所述凸部上、并在锁定螺钉的伸缩方向上挡止配合的燕尾型或T型的凹槽,所述凹槽与凸部沿两者结合位置处手轮内圈的转向导向配合,所述间隙为所述凹槽内的空间。
所述锁定螺钉的头部设有与锁定螺钉同轴的六方柱,所述六方柱与锁定螺钉一体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防盗阀门的技术方案如下:
防盗阀门,包括阀杆、阀杆的外周上套装的防盗开手轮,所述防盗开手轮包括连接在手轮内、外圈之间的支撑管,所述支撑管的内端同轴螺纹连接有杆部可从支撑管的内端伸出的锁定螺钉,所述阀杆上开设有阀杆键槽,所述手轮内圈上开设有与支撑管的内孔连通并与阀杆键槽配合的手轮键槽,所述手轮键槽内设有可伸入手轮内圈内孔中的锁定键,所述锁定键与手轮键槽在手轮内圈的径向导向配合、在手轮内圈的转动方向上止旋配合,所述锁定键与锁定螺钉在锁定螺钉的伸缩方向传动连接,并在两者之间设有用于在手轮内圈的转向上供锁定螺钉的杆部活动的间隙。
所述锁定螺钉的杆部沿轴向延伸设置有倒T型或燕尾型的凸部,所述锁定键上开设有用于转动装配在所述凸部上、并在锁定螺钉的伸缩方向上挡止配合的燕尾型或T型的凹槽,所述凹槽与凸部沿两者结合位置处手轮内圈的转向导向配合,所述间隙为所述凹槽内的空间。
所述锁定螺钉的头部设有与锁定螺钉同轴的六方柱,所述六方柱与锁定螺钉一体设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河南油田分公司第二采油厂,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河南油田分公司第二采油厂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55073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