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水下机电解脱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20542046.2 | 申请日: | 2012-10-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2923872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5-08 |
发明(设计)人: | 王玉甲;张铭钧;殷宝吉;赵文德;徐建安;姚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工程大学 |
主分类号: | B63C11/52 | 分类号: | B63C11/52;H01R13/633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50001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下 机电 解脱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是一种水下器械,具体地说是水下分离器械。
背景技术
海洋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而人类对海洋的开发和利用,离不开水下设备。由于水下作业环境复杂,水下设备常面临各种各样的危险,所以为水下设备配备安全保障系统是十分必要的。目前,常采用的安全策略是,在水下设备发生危险时,抛弃设备的次要部分,而使重要部分依靠其自身正浮力浮出水面。通常,水下设备各部分之间的连接不仅包括机械连接,还包括电源电缆、信号电缆等电气部分的连接,如配备有水下电动机械手的水下作业设备。因此,水下机电解脱装置在水下设备的安全保障系统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水下机电解脱装置由机械本体分离装置和电缆拉脱装置两部分构成,如海洋工程,2001年第19卷第2期刊登的《“探索者”号自治式水下机器人抛载系统的研制》的文章中设计的抛弃压载蓄电池装置,其机械本体分离装置利用电爆管的高温高压气体将固定芯棒推开,使压载蓄电池依靠自身重力脱离机器人,进行抛载自救,其电缆拉脱装置利用被抛弃蓄电池的自身重力将电缆接头拉开。由于电缆拉脱时需要克服O型圈与套筒之间较大的摩擦力,因此该装置只适用于负载较重的水下作业设备。
此外,涉及水下机械本体分离的抛载装置,如专利号为ZL200520097153.9,名称为“水下作业自救释放装置”的专利文件,采用电机和电爆管两重保险,实现可靠释放,但体积较大。涉及水下电缆分离的装置,如专利号为ZL200720153627.6,名称为“水下分离电连接器”的专利文件,只是电连接器本身的介绍,不涉及拉脱机构。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实现次要设备与重要设备之间的机械部分和电源电缆、信号电缆等电气部分的可靠分离的一种水下机电解脱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一种水下机电解脱装置,其特征是:包括动力轴、机械分离机构和电缆拉脱机构;机械分离机构包括凸轮、滚子、芯轴、复位弹簧、支架板、钢珠、挂钩,凸轮与滚子接触,滚子通过销轴与芯轴相连,复位弹簧一端安装在芯轴上、另一端压在支架板上,钢珠的内侧压在芯轴上、外沿卡住挂钩;电缆拉脱机构包括曲柄、连杆、插座板、插座套筒、脱缆套筒、脱缆轴套,曲柄连接连杆,连杆连接插座板,插座板与插座套筒相连,插座套筒可在脱缆套筒里往复滑动,插座套筒端部安装脱缆轴套,脱缆轴套上安装C型环;动力轴分别与凸轮和曲柄相连。
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包括:
1、所述的机械分离机构至少有两个,分别通过各自的凸轮与动力轴相连。
2、所述的电缆拉脱机构至少有两个,分别通过各自的曲柄与动力轴相连。
本实用新型的优势在于:
1、拉脱电缆时,不用克服外界水压,所需分离力较小,此外,拉脱过程与被抛弃设备的自身重力无关,而是由曲柄驱动,分离可靠。
2、用一根动力轴驱动两套机构,解脱装置结构紧凑。
3、机械分离机构的芯轴可以在弹簧的推动下复位,电缆拉脱机构的插座套筒可以在曲柄连杆作用下复位,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可多次重复使用。
4、调整曲柄和凸轮的安装角度以及凸轮的轮廓,可以对机械分离和电缆拉脱的动作时序进行设定,以满足不同的工作要求。
5、若去掉电缆拉脱机构,增加几套机械分离机构,可以实现多个负载的依次释放,同理也可以实现多套电缆的依次拉脱,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形式多样,应用广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专利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A剖视图;
图3为图2的B-B剖视图;
图4为电缆拉脱动作示意图;
图5为电缆拉脱结果示意图;
图6为机械分离动作示意图;
图7为机械分离结果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举例对本实用新型做更详细地描述:
结合图1~7,本实用新型专利主要由机械分离机构和电缆拉脱机构两部分构成,均固定在底板1上,动力轴2上通过键连接安装有凸轮5和曲柄8,分别用于驱动机械分离机构和电缆拉脱机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工程大学,未经哈尔滨工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54204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微表处混合料
- 下一篇:一种MgO纳米带-C纳米管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