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活动式三点吊梁有效
申请号: | 201220541123.2 | 申请日: | 2012-10-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2897782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24 |
发明(设计)人: | 杨志伟;吴晓静;杜海涛;宋奇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唐山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6C1/12 | 分类号: | B66C1/12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冀科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13108 | 代理人: | 李桂芳 |
地址: | 063611 河北省唐***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活动 式三点吊梁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涉及一种吊装长条形物品的吊具,属于吊装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在港口装卸作业时,板材作业采用传统的两点吊梁进行装卸作业,在对长度12米左右的船板进行吊装作业时,经常发生塌腰或中拱现象,从而易货损、易滑落,存在不稳定性。从吊梁受力角度分析,要满足生产作业所需载荷,制作的吊梁自重大、体积笨重、操作不便,在吊系的配合上,吊系的尺寸要求非常严格,从而造成组装困难等问题的发生,同时增大了吊具载荷,从而降低了单吊货物载荷,也影响了高效机械能力的发挥。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吊梁承载载荷、又能降低吊梁自重的活动式三点吊梁。
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活动式三点吊梁,它的构成中包括吊梁、吊索、吊环、端部吊耳,吊梁的两端分别与吊索的下端相连接,吊索的上端连接吊环,在吊梁两端的吊索下端分别连接有端部吊耳,其改进之处是,在吊梁的中部增加了一个中间吊耳,中间吊耳的上端连接中间吊索,中间吊索的上端通过卡环分别由两条分支吊索与两端吊索的上端吊环相连接,中间吊耳的中心有椭圆孔,椭圆孔套装在吊梁上,椭圆孔的孔径大于吊梁的外径。
上述活动式三点吊梁,所述中间吊耳的两侧分别有限位块,限位块固定在吊梁上。
上述活动式三点吊梁,所述吊梁为管状金属梁。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采用柔性吊索与钢结构体相组合的形式,在吊梁的中部增加了一个中间吊耳,中间吊点不对吊梁产生作用力,为保证吊索受力均匀和起吊的平稳性;将三个吊耳的吊索连接成“M”形,吊梁所承受的作用力仅是向心挤压力,避免了吊梁承受其它不稳定力,增加的中间吊点即能提高吊梁的承载载荷,又可降低吊梁自重。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重量轻、易操作、适用性强、起吊平稳、起吊效率高的优点,提高了装卸效率,降低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保证了货物质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中间吊耳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如下:吊环1、吊索2、卡环3、中间吊耳4、限位块5、吊梁6、端部吊耳7、中间吊索8、分支吊索9、椭圆孔10。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由吊环1、吊索2、卡环3、中间吊耳4、限位块5、吊梁6、端部吊耳7、中间吊索8、分支吊索9组成。
图中显示,吊梁6的两端分别连接有吊索2,吊索2为吊装圆环链。在吊索2的上端连接吊环1,吊环1为梨形环。在吊梁6两端的吊索2下端分别连接有端部吊耳7。吊梁为管状金属梁。
图中显示,在吊梁6的中部增加了一个中间吊耳4,中间吊耳4的上端连接中间吊索8,中间吊索8的上端通过卡环3分别有两条分支吊索9与两端吊索2的上端吊环1相连接。为保证吊索2、中间吊索8的受力均匀和起吊的平稳性,将吊索2、中间吊索8、分支吊索9连接成“M”形,同时用卡环3组合作为可调节吊索,从而很好的保证吊索2、中间吊索8、分支吊索9的受力。
图中显示,中间吊耳4的中心有椭圆孔10,椭圆孔10套装在吊梁6上,椭圆孔10的孔径大于吊梁6的外径。中间吊耳4外形类似五边形形状,同时将内部制作成椭圆形10,使中间吊耳4内部与吊梁6之间有活动间隙,从而使中间吊点不对吊梁6产生作用力。
图中显示,中间吊耳4的两侧分别有限位块5,限位块5固定在吊梁6上。限位块5的作用是使中间吊耳4不相对会于吊梁6左右移动,保证起吊货物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的吊梁6上部的吊索2上端连接梨形吊环1,同时下端使用卡环3与吊梁6连接,使其形成可调节的吊索2,并将其与起重机钩头相配合,同时吊梁6下面的中间吊耳4、端部吊耳7连接相对应的货种属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唐山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唐山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54112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闹钟响铃方法及响铃装置
- 下一篇:再生性能源发电系统与电源产生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