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脑梗死疾病治疗器有效
申请号: | 201220539706.1 | 申请日: | 2012-10-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2822344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27 |
发明(设计)人: | 李安;杜静;李复生;杨晓梅;王嘉祺;于青云;赵德行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安 |
主分类号: | A61M5/178 | 分类号: | A61M5/178;A61H7/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6041 山东省青岛市***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脑梗死 疾病 治疗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更详细地讲是属于挤压摩擦、静摩擦、药物注射结合为一体的脑梗死疾病治疗器。
背景技术
脑梗死是指由于脑血管严重狭窄或闭塞、脑供血障碍导致脑血流阻断,引起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发生坏死、软化形成梗死的脑血管疾病,约占全部急性脑血管病的50%-60%,其中包括由脑栓塞和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所致的出血性脑梗死。中医学上将脑梗死称为中风,认为气虚血瘀为中风急性期常见症候,在急性期以血瘀为主、恢复期以气虚为主。临床治疗中许多脑血管病患者都死于急性期,主要的死亡原因都是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现有技术由于缺乏对事物的整体性认识,在脑梗死疾病急性期治疗中,主要是采用扩血管、降压、脱水等药物,对血管结构病变进行治疗,而缺乏补充能量恢复功能治疗,在病变急性期过后约十天左右才进行恢复功能的康复治疗。
《心脑血管疾病治疗器》ZL200610069553·8,2010年12月8日获国家发明专利,在专利说明书中提出了重大疾病治疗原理与方法,认为结构损伤与功能下降相互制约产生整体病变是重大疾病的本质,是双方相互作用的整体因素起决定作用,而不是部分因素。重大疾病是以整体性在每时每刻进行着病情变化,无论病变过程中轻重缓急形式变化如何,都是双方相互作用的结果,不存在可分开的变化过程。由于治疗方向不明确,现有技术不能显著降低脑梗死疾病致残率、病死率。
在治疗技术方面,《心脑血管疾病治疗器》专利说明书中提到:在日本进行的脑栓塞病灶局部药物注射与超声波加热相结合治疗脑血管病变,由于缺乏机械按摩,不能解决肌肉僵硬血液微循环障碍,超声波机械作用力相对不足,治疗效果有限,不能取得显著效果。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将微电机固定挤压摩擦头、微电机固定静摩擦头、药物注射治疗器、机壳、开关结合成整体,对脑血管损伤周围肌肉组织进行恢复功能对病因治疗,与现有技术的对脑血管损伤药物对症治疗相结合,对脑梗死疾病进行整体治疗,以达到显著降低致残率、病死率的目标。
为达到上述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将挤压摩擦头、静摩擦头、注射治疗器、机壳、开关结合成整体治疗器。其特征在于:将挤压摩擦头、静摩擦头平行交错安装在机壳内,注射治疗器按放在机壳内中心注射通孔处,机壳上安装有开关。治疗时手握治疗器轻压治疗部位,将注射治疗器内药液射入体内,启动开关转动摩擦头进行摩擦生热、按揉、吸收利 用药物治疗。
下面将本实用新型的治疗原理和治疗特点分别叙述如下:
一、本实用新型的治疗原理与技术
1、恢复功能治疗原理:人体生命是结构功能对称等效相互依存促进作用的整体,是物理化学对称等效相互依存促进作用的高级运动形式。新陈代谢功能是生命存在的基础,物质代谢的每一步反应都伴随着能量的转移,人体生命中血液与肌肉、微循环与体循环、结构与功能紧密相连不可分离,按照整体规律进行运动。
根据重大疾病治疗原理与方法中的《疾病产生发展原理示意图》所示:脑梗死病变是脑血管器官结构损伤病变与脑血管系统功能下降相互制约整体作用所致,它发展的下一步就是脑血管系统结构损伤病变,与人体全身功能下降相互制约,导致患者死亡。但是只要进行恢复功能治疗,患者功能存在虽病重也不会死亡。如清代医学家徐灵贻在《医学源流记》中所述:“若元气不伤,虽病甚不死。元气或伤,虽病轻亦死”。现代医学由于缺乏整体认识,只能对结构进行层次定位,不能对功能进行层次定位,认为双方关系是结构决定功能,导致治疗方向错误,在关健的病变急性期缺乏恢复功能治疗,使结构抗损伤治疗受功能下降制约,不能达到治疗目标。在脑梗死急性发作期间,采用标本兼治的整体治疗,才能控制整体病变。本发明采用结构抗损伤与恢复功能对称等效相互促进的整体治疗,来达到显著降低致残率、病死率的目标。
2、功能下降病变发生部位
人体直立进化颈部缺乏运动是造成患者颈部肌肉僵硬的直接原因,大部份脑血管病患者存在劲部肌肉僵硬,是血液循环障碍产生的直接原因。在正常脑循环中,两侧颈内动脉约占全脑血流量的4/5,左右侧椎动脉约占全脑血流量的1/5左右。脑动脉粥样硬化是脑血管病中最主要和常见的,它的好发部位是:颈总动脉分叉部和弯曲部、颈动脉窦部等,现有技术认为硬化的发生与血流冲击有关,而动脉硬化周围的肌肉组织就是功能下降部位。
3、功能下降的性质与治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安,未经李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53970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