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动车动力电池连接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220538373.0 | 申请日: | 2012-10-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2888309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17 |
发明(设计)人: | 马贵龙;邓素玲 | 申请(专利权)人: | 鄂尔多斯市紫荆创新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H01M2/30 | 分类号: | H01M2/30;H01M2/20 |
代理公司: | 北京清亦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01 | 代理人: | 廖元秋 |
地址: | 017000 内蒙古自*** | 国省代码: | 内蒙古;1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动车 动力电池 连接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动车动力电池技术领域,应用于大容量的动力电池之间的串联或并联连接。特别涉及能有效降低接触电阻的一种动力电池的串联接线结构。
背景技术
电动车动力电池一般需要两两电池进行串联或并联,目前,所采用的两电池极柱之间的连接结构如图1所示,该连接结构利用电池原有的极柱14进行连接;这种连接结构由二个螺栓12、二个铜片13和与铜片焊接的软导线11组成,其中每个铜片13一端开有孔置于一个电池极柱的上表面,且铜片的孔与电池极柱14的中孔相通,每个螺栓12穿过铜片13的孔插入到一个电池极柱14的中孔中,与电池极柱中孔下端部的内螺纹螺合,压紧铜片13和极柱14,软导线11与另一电池的中的铜片相焊接实现两电池之间的连接。
上述连接结构的铜片13和极柱14的接触面积不足,造成螺栓12在一定的压力下所实现的接触电阻大,不能满足设计需求。在充、放电过程中电流很大,很容易发生电池极柱发热、连接件发热等情况,电池整体升温,进而造成电池极柱与壳体之间因发热而脱离,电池漏液等现象。同时,因接触电阻过大,电池能量中很大一部分能量转化为热能扩散掉了,没有发挥动力作用。因此动力电池组内个电池之间的连接方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动力电池的应用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的连接方式不能有效降低接触电阻、降低能量损失的不足,提供一种电动车动力电池连接结构,该连接结构能够大幅度降低大容量电池连接件的接触电阻,进而减少电池能量的连接损失。进一步还可有效解决连接件的防水、防烧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电动车动力电池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该连接结构与两电池的电池极柱连接,电池极柱的圆柱形内孔的上端部为圆锥形;该连接结构包括两个连接螺栓、两个连接头及一个连接铜排体;其中,连接头为带有与电池极柱内相匹配的圆锥体,并开有与连接螺栓相匹配的内孔;两个连接头的上端分别与连接铜排体的一端相焊连,每个连接头下端插入到一个电池极柱孔中,两个连接螺栓分别通过连接头的孔与电池柱的下端部孔的内螺纹螺合。
本实用新型的特点及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应用于大容量的动力电池之间的串联或并联连接。它是在大容量的动力电池串联或并联连接时,电池极柱与连接头、连接头与连接头之间的一种连接结构。
本实用新型在电池极柱与连接头采用锥面接触,保证接触面积符合电流负载的要求;连接头之间的连接采用曲型铜带,有效消除强烈震动引起的冲击;还可对连接头的外露部分和连接铜排体的外表使用阻燃塑料塑封工艺,有效实现防水、防火。
连接铜还带上预留有管理板的连接引出线孔和测量孔,可用于带有管理系统的电池组,并方便装配和维护的测量。
本实用新型可降低电池连线的接触电阻,有效防止大容量电池在充放电时的连接器件发热。大大减少电池因极柱发热造成的漏液现象,同时有效起到防水、防烧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已公开的连接结构。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总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连接铜排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电动车动力电池连接结构,如图2所示,该连接结构与两电池的电池极柱21进行连接,但将原有电池极柱的圆柱形内孔的上端部改为圆锥形,下端部仍为带有内螺纹的圆柱形孔;该连接结构包括两个连接螺栓22、一个连接铜排体24;其中连接铜排体24的结构如图3所示,主要包括连接铜排31、连接头32和连接弯角33;连接头32为带有与电池极柱内相匹配的圆锥体,并开有与连接螺栓相匹配的内孔;两个连接头的上端外圆分别与连接弯角33的内孔过盈配合连接,两个连接弯角33与连接铜排31对称焊接。每个连接头下端插入到一个电池极柱21孔中,两个连接螺栓23分别通过连接头32的孔与电池柱的下端部孔的内螺纹螺合,即将两个电池连接起来。
本实用新型还可包括二个密封盖23,用于盖在螺栓上端,实现连接结构与电池极柱的密封。
本连接结构对两电池连接时,用连接螺栓23将连接铜排体24中的连接头32与电池极柱21中孔内锥面接触,控制尺寸和配合间隙,保证接触面面积符合电流强度的要求。并固定牢固,应确保紧固扭矩≥200N·CM。螺栓与极柱压紧螺合连接后用密封盖23密封。连接铜排体24两端的两个连接头与连接弯角、连接铜排相连,即完成两电池的串联或并联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鄂尔多斯市紫荆创新研究院,未经鄂尔多斯市紫荆创新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53837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基于相邻缓存协作的移动网络基站缓存内容放置方法
- 下一篇:高效交通信息化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