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点检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1220538185.8 | 申请日: | 2012-10-19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915955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5-01 |
| 发明(设计)人: | 任世科;魏杰;张军明;李磊;高万山;张振杰;成伟;陈保利;黄江伟;陈德昌;高维娜;骆重阳;高磊;高建苹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1D21/02 | 分类号: | G01D21/02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郭智 |
| 地址: | 100007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点检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石油化工设备管理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点检系统。
背景技术
设备点检制自20世纪80年代从工业先进国家引入我国,为探索适应我国工业企业设备管理发展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点检是为了提高、维持生产设备的原有性能,通过人的五感(视、听、嗅、味、触)或者借助工具、仪器,按照预先设定的周期和方法,对设备上的规定部位(点)进行有无异常的预防性周密检查的过程,以使设备的隐患和缺陷能够得到早期发现、早期预防、早期处理。
目前市场上有多种点检管理系统解决方案,例如点检任务下载式、无线通信式及电子标签式等。
1、点检任务下载式
即点检人员将便携式点检仪与计算机联机,通过点检终端软件将点检服务器数据库中的数据下载到点检仪上,然后点检员持点检仪到现场对设备依次点检采集数据,接着将采集的数据再通过点检终端软件上传到服务器数据库,最后服务器利用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统一管理、数据分析。
优点:一定程度上减小了点检人员劳动强度,点检数据准确性有一定提高。
缺点:点检数据准确性与点检人员操作有关。点检人员不一定将探头放置于指定的测点位置,或者某个数据采集器显示的测点与实际测点不符。造成数据误差或错误。
2、电子标签式
即点检人员利用电子标签手持数据采集器读取设备电子标签,该手持数据采集器显示设备点检项目,然后进行逐条检测。
优点:一定程度上减小了点检人员劳动强度,点检数据准确性有一定提高。
缺点:点检数据准确性与点检人员操作有关。点检人员不一定将探头放置于指定的测点位置,或者某个数据采集器显示的测点与实际测点不符。造成数据误差或错误。
3、无线通信式
在设备个点检测点布置一个数据采集终端,该数据采集终端的功能是数据采集和数据发送,经过处理之后将数据实时传送到检测服务器。
优点:点监测点固定、检测数据准确实时,对检测点可进行24h不间断采集。
缺点:建设及维护成本较高;由于点检涉及的设备数量较大,采集的数据量很大,不易保存。对于某些设备,进行24h不间断检测没有必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改进的点检系统,从技术层面规范点检人员的行为,从根本上保障点检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点检系统,包括:
传感器,设置于石油化工设备上,用于测量并传输石油化工设备的测点数据;
电子标签,用于预存了石油化工设备中测点的位置信息;
点检仪,用于采集所述传感器采集到的石油化工设备的测点数据和相应测点的位置数据;
其特征在于,传感器还包括:电子标签识别模块和磁座;
电子标签识别模块,设置于所述磁座上,用于读取并识别电子标签信息;
磁座,设置于所述传感器上,用于将传感器置于石油化工设备的测点位置处。
可选的,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电子标签分布于石油化工设备各测点位置上。
可选的,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磁座的底部凹槽中设置所述电子标签识别模块。
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由于本实用新型实用使用的安装于磁座之上的电子标签读取模块,使得点检人员必须将磁座吸附于测点位置,才能够进行该测点数据的检测;同时,在检测时也不必考虑各设备以及设备各测点的检测顺序。从更本上解决了点检数据误差或错误的可能性,同时也规范了点检人员的行为。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点检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点检系统的点检过程流程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点检系统中传感器、磁座与电子标签识别模块之间位置关系的一实施例结构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点检系统中点检仪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53818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