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车辆下坡辅助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20535648.5 | 申请日: | 2012-10-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2863436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10 |
发明(设计)人: | 曲思明;束萍萍;高冬仙;李国林;李宏华;李功赋;赵福全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W30/18 | 分类号: | B60W30/18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9 | 代理人: | 尉伟敏 |
地址: | 311228 浙江省杭州***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下坡 辅助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辆安全提醒装置,特别涉及一种车辆下坡辅助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价格的不断降低,汽车已逐渐成为家庭必备的代步工具,然而汽车在生活中带给我们方便的同时,越来越多的交通事故也进入我们的生活中。特别是由于汽车在下陡坡时,由于重力加速度的作用,汽车的行驶车速会越来越快,往往会导致最终汽车的车速过快,由此导致的事故逐年增加,诸多汽车事故往往都是由于此类原因导致的。
中国专利公开号CN2063579U,公告日1990年10月10日,公开了一种汽车电控下坡节油器,是与汽车化油器配用的汽车下坡节油装置。它由电磁式主量阀和真空开关组成。当汽车下坡时,真空开关吸合,接通电磁式主量阀的电源,通过电磁力吸收磁铁运动,顶起主油针,堵死主量孔,停止供油以达到下坡节油目的。此技术方案虽然可以达到下坡节油的目的,但是此技术方案对于下坡坡度要求很高,只有高坡度才能实现,同时此技术方案对不同坡度的下坡都无法分别对待,导致用了此技术方案对车辆的控制反而有了不利影响,因此开发一个全新的,能够智能应对各种坡度的车辆下坡辅助装置势在必行。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无法能够智能应对各种坡度,车辆下坡时存在较大安全隐患的问题,提供了一种能够智能应对各种坡度的车辆下坡辅助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包括主控制器、数字水平仪和喷油器,所述的数字水平仪的输出端与所述的主控制器电连接,所述主控制器与所述的喷油器电连接。这样设置,数字水平仪输出当前车辆的水平坡度,主控制器根据当前的坡度决定是否启动本实用新型,通过喷油器控制发动机喷油量,对车辆进行速度进行控制,达到各种坡度都能有智能的应对,提高了车辆的安全性。
作为优选,所述的车辆下坡辅助装置还包括设置在车辆车轮上的轮速传感器和制动器驱动装置,所述的轮速传感器的输出端与所述的主控制器电连接,所述的主控制器通过所述的制动器驱动装置与车辆的制动器电连接。这样设置,主控制器可以得出实时的车辆速度,控制制动器驱动装置控制车辆的制动器的对车辆进行速度控制,配合喷油器,能保证车辆能够匀速或接近匀速下坡。
作为优选,所述的车辆下坡辅助装置还包括设置在车头处的激光测距仪,所述激光测距仪的输出端与所述的主控制器电连接。这样设置,可以通过激光测距仪测定前方障碍物的距离,如有障碍物或者装置计算器判定有碰撞风险时,控制器可控制汽车制动器,使汽车紧急制动,避免事故发生,提高车辆下坡行驶的安全性。
作为优选,所述的车辆下坡辅助装置还包括电动开关和警示灯,所述主控制器通过电动开关与所述的警示灯电连接。这样设置,如车辆行驶在高速路段视野较好的坡路或驾驶员想获得较大的速度,驾驶员可通过安装在方向盘上的电动开关暂停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如不关闭电动开关,则本实用新型会继续工作。
作为优选,所述的主控制器为ECU。这样设置,结构较为简单。
作为优选,所述的主控制器包括ECU和辅助计算单元,所述的ECU分别与喷油器、辅助计算单元、数字水平仪、电动开关和轮速传感器电连接,所述的辅助计算单元还与激光测距仪和制动器驱动装置电连接。这样设置,可以对现有车辆进行简单的改装,完成本实用新型的改装。
本实用新型的实质性效果是:车辆下坡时能根据坡度自动进行车速控制,操作方便,适合刚学会开车的新手使用,当下坡时,如车辆前方一定范围内有障碍物或有碰撞风险,车辆自动紧急制动,有效减小制动距离,提高安全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电路方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电路方框图。
图中:1、ECU,2、辅助计算单元,3、数字水平仪,4、喷油器,5、轮速传感器,6、电动开关,7、警示灯,8、制动器驱动装置,9、制动器,10、激光测距仪。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具体说明。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53564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