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单元式呼吸幕墙有效
申请号: | 201220534029.4 | 申请日: | 2012-10-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2945708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5-22 |
发明(设计)人: | 丁昌银;何炳泉;刘昆;原冠初;陈伟欢;柯德辉;雷雄武;刘家杰;吴锦伟;莫莉;黄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机施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B2/88 | 分类号: | E04B2/88;E04B1/74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郝传鑫 |
地址: | 510115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单元 呼吸 幕墙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幕墙,尤其涉及一种单元式呼吸幕墙。
背景技术
双层幕墙有宽腔幕墙和窄腔幕墙,宽腔幕墙的内腔很大,可供人走动进行维护修理和清洁,窄腔幕墙内部不能进人,两玻璃之间距离很小,约20厘米左右。为简化安装成本节省空间,一般可采用窄腔幕墙。然而目前的窄腔幕墙多为双层封闭式内腔的幕墙,各个幕墙单元之间的空腔相互连通,但无法与室内或外界进行空气交换,致使其内部积聚热量,节能效果无法达到最佳。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有效降低热量积聚从而提高节能效果的单元式呼吸幕墙。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单元式呼吸幕墙,其包括框架、固定安装于所述框架的外玻璃、安装于所述框架的内玻璃、位于所述外玻璃与内玻璃之间的气腔、位于所述框架下部外侧的进风口、位于所述框架上部外侧的出风口,所述进风口位于所述外玻璃的下侧并与所述气腔连通,所述出风口位于所述外玻璃的上侧并与所述气腔连通。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单元式呼吸幕墙的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内玻璃设有附框并与所述框架铰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单元式呼吸幕墙的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进风口处以及所述出风口处均设有可关闭该出风口的旋转百叶窗。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单元式呼吸幕墙的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框架的下部内侧设有通风口并在该通风口处设有通风器。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单元式呼吸幕墙的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通风器是可旋转开关的百叶窗。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单元式呼吸幕墙的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通风器包括固接于所述框架的架体、穿透开始于所述架体的多个扁气嘴、位于所述扁气嘴并铰接于所述架体的多个柔性旋转叶片、驱动所述柔性旋转叶片旋转的多个摆臂轮、把手、同步杆,所述同步杆与所述多个摆臂轮的同一个角度位置铰接,所述同步杆与所述把手铰接,所述把手与所述架体铰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将幕墙设置为多个单元幕墙,并在外层玻璃的上下侧的框架预留宽边框并开设进风口和出风口,进风口和出风口均与玻璃夹层围成的气流空腔连通,在太阳照射下热气流升腾形成单元幕墙自行气流循环有效降低夹层气流空腔的温度,避免气流空腔与室内因为温差过大而进行强烈热交换,从而更加有效地降低能耗。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单元式呼吸幕墙的正向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单元式呼吸幕墙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单元式呼吸幕墙的立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A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3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单元式呼吸幕墙,其包括框架10、固定安装于所述框架10的外玻璃13、安装于所述框架10的内玻璃12、位于所述外玻璃13与内玻璃12之间的气腔18、位于所述框架10下部外侧的进风口15、位于所述框架上部外侧的出风口16,所述进风口15位于所述外玻璃13的下侧并与所述气腔18连通,所述出风口16位于所述外玻璃13的上侧并与所述气腔连通18。通过将幕墙设置为多个单元幕墙,并在外层玻璃的上下侧的框架预留宽边框并开设进风口和出风口,进风口和出风口均与玻璃夹层围成的气流空腔连通,在太阳照射下热气流升腾形成单元幕墙自行气流循环有效降低夹层气流空腔的温度,从而形成会呼吸的幕墙,吸入低温气体呼出热气,避免气流空腔与室内因为温差过大而进行强烈热交换,从而更加有效地降低能耗。
更佳地,所述内玻璃12设有附框并与所述框架10铰接,使得内侧幕墙可以向内侧打开,打开后就是单层幕墙,有利于气流交换,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在春秋时节,打开内侧幕墙可以更好地感受外界的舒适气候。打开内侧幕墙可以方便地进行幕墙清洁和维护。
更佳地,所述进风口15处以及所述出风口16处均设有可关闭该出风口的旋转百叶窗52。在阴天无太阳的时候和晚上,关闭进风口15和出风口16,使得幕墙暂停外呼吸暂停气流交换,避免室内通过气流空腔形成气流交换而损失冷气。冬天,阻止气流空腔的气流循环可以有效保持室内温度,避免幕墙内腔(气流空腔)直接与室外形成气流并与室内热交换带走室内热量,有效降低暖气能耗,便于室内保暖。
更佳地,所述框架10的下部内侧设有通风口22并在该通风口22处设有通风器20。有效改善气流循环,维持室内空气清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机施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未经广州机施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53402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