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交流大电流输出设备的接线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220531947.1 | 申请日: | 2012-10-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2815028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20 |
发明(设计)人: | 程欧闽;赵深;杨莉;詹洪炎;林群;薛伟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华特电气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1/04 | 分类号: | G01R1/04;G01R1/06 |
代理公司: | 温州瓯越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3211 | 代理人: | 吴继道 |
地址: | 325000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交流 电流 输出设备 接线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交流大电流输出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交流大电流输出设备的接线结构。
背景技术
交流大电流输出设备一般能提供较大的交流输出电流,该类设备包括大电流发生器等,适用于电力系统技术人员检验电流互感器、保护装置及二次回路电流试验。也可用于各种开关,电缆、电流互感器和其它电器设备作电流负载试验及温升试验。交流大电流输出设备的输出连接,目前均采用横截面较粗的导线,直接将被试品与大电流设备相连接,如图1所示。如果被试品与设备距离较远时,导线的长度会比较长,导线所包围的区域就会形成交变磁场,造成很大的感抗,使交流大电流输出设备处于低功率因素下运行,电源利用率很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可提高电源的利用率的交流大电流输出设备的接线结构。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交流大电流输出设备的接线结构,包括第一导线组和第二导线组,第一导线组和第二导线组的一端均与交流大电流输出设备的输出端相连,第一导线组和第二导线组的另一端均与被测试品相连;其特征在于,第一导线组由若干个相同的第一导线对组成,第二导线组由若干个相同的第二导线对组成;第一导线对的个数与第二导线对的个数相等;
第一导线对包括第一细导线和第二细导线,第二导线对包括第三细导线和第四细导线,第一细导线与第三细导线在被测试品侧交叉,第二细导线与第四细导线在交流大电流输出设备侧交叉;第一细导线与第四细导线在中间段紧邻设置,第二细导线与第三细导线在中间段紧邻设置。
进一步的,第一导线对的个数与第二导线对的个数均为两个。
进一步的,第一细导线和第二细导线所包围的区域呈一平行四边形。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交流大电流输出设备的接线结构通过采用两对或更多对细导线进行交叉连接,使得交叉连接后,各条细导线所包围的区域形成的磁场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可以相互抵消,这样可以大大降低输出导线造成的感抗,从而提高大电流输出设备负载的功率因素,提高电源的利用率。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交流大电流输出设备的接线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交流大电流输出设备的接线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交流大电流输出设备的接线结构,包括第一导线组和第二导线组,第一导线组的一端与交流大电流输出设备的输出端A相连,第一导线组的另一端与被测试品的b端相连;第二导线组和的一端与交流大电流输出设备的输出端B相连,第二导线组的另一端与被测试品的a端相连;第一导线组由若干个相同的第一导线对组成,第二导线组由若干个相同的第二导线对组成;第一导线对的个数与第二导线对的个数相等,可以为1个、2个或者更多个。第一导线对包括第一细导线1和第二细导线2,第二导线对包括第三细导线3和第四细导线4,第一细导线1与第三细导线3在被测试品侧交叉,第二细导线2与第四细导线4在交流大电流输出设备侧交叉;第一细导线1与第四细导线4在中间段紧邻设置,第二细导线2与第三细导线3在中间段紧邻设置。即第一细导线1和第二细导线2所包围的区域呈一平行四边形,第三细导线3和第四细导线4所包围的区域也呈一平行四边形。
本实用新型不仅局限于上述具体实施方式,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根据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内容,可以采用其它多种具体实施方式实施本实用新型,因此,凡是采用本实用新型的设计结构和思路,做一些简单的变化或更改的设计,都落入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华特电气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华特电气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53194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