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堆叠椅有效
申请号: | 201220531407.3 | 申请日: | 2012-10-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2908255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5-01 |
发明(设计)人: | 陈仁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路华(厦门)贸易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47C3/04 | 分类号: | A47C3/04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新华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5203 | 代理人: | 渠述华 |
地址: | 361000 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珩山***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堆叠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日常生活中的椅子,更具体的说涉及一种堆叠椅。
背景技术
日常生活的很多椅子,为便于搬运和大大减小收藏体积,可将其进行堆叠在一起。其中为可堆叠的塑胶椅较为普遍,因铁质或木质的座椅在收藏时,至多只能将其反向叠置,达不到相互堆叠,一般的塑胶椅为考虑承坐重量的强度问题,椅子周边一体成型四支脚,椅座板可为方向或是圆形,椅子后方可设有椅背,为配合重叠堆累而上,支脚、椅背、椅座板的外棱边都设置为弧形面,同时将椅子的各支脚和椅背的断面设计成半圆弧等,只要能将各形状体积相同的椅子进行紧靠合堆叠即可。因各个椅子的形状体积一致,在堆叠时是利用塑料的材料变形将各个椅子紧密积累堆叠在一起,这样堆叠在一起后会出现的问题就是,当各椅子之间叠放的过密过紧,或是经过施力施压后,紧密叠靠在一起的多把叠椅子可能就会受挤压后而分离困难,在要取出各椅子时,就非常吃力,无法顺利将其中的椅子拉出以分离,使用非常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堆叠椅,其可令各堆叠椅椅堆叠靠合在一起,且堆叠在一起的堆叠椅可轻松分离取出。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是:
一种堆叠椅,其包括两前支脚和两后支脚,前支脚与后支脚之间形成椅坐板,而两后支脚上方设有椅背杆,两椅背杆之间形成椅靠背,椅坐板前方的宽度小于后方的宽度,由窄渐宽地形成一前窄后宽的梯形;两前支脚之间的距离小于两后支脚之间的距离。
所述的前支脚上方向后延伸形成椅坐板的两侧边,而后支脚向上延伸形成椅背杆。
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可顺利其放置在位于下方的另一堆叠椅上,因椅子呈前窄后宽,座椅前方较椅背处窄些,各堆叠椅在叠靠时,会存留有一定的间隔空间,即使将多把堆叠椅堆叠靠合,也不会因贴紧挤压而无法分离,在搬运或是收藏时将其堆叠起来以节省空间,在需要取出使用时可直接轻松地将其椅子分离取出,使用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后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进行堆叠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堆叠后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阐述。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堆叠椅,该堆叠椅1包括四支脚,其中两前支脚11和两后支脚12,前支脚11与后支脚12之间形成椅坐板13,前支脚的上方向后延伸形成椅坐板13的两侧边111,而后支脚12向上延长形成椅背杆121,前支脚11连接于后支脚12上,两前支脚11上方之间连接椅坐板13,而两后支脚12的上方为椅背杆,两椅背杆之间连接有靠背板14形成椅座靠背,从而就形成一四支脚的靠背椅。
结合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中,为使各堆叠椅1之间能进行逐个累靠后堆叠在一起,从而又能避免各座椅之间因紧密堆靠挤压后而取出不便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改进之处在于,椅坐板13前方至后方呈由窄变宽的渐变趋势,即椅坐板13前方的宽度L1小于其在后方的宽度L2,椅坐板13及其两侧边即形成一前较窄后较宽的梯形,在相差幅度不大且呈渐变的基础上不会影响座椅整体的外观和使用,配合的,两前支脚11之间的距离D1小于两后支脚之间的距离D2。本实用新型的堆叠椅1在使用时,在将多把堆叠椅1进行堆叠时,如图4、图5所示,可顺利将堆叠椅1直接放置在位于下方的另一堆叠椅1上,因椅子呈前窄后宽,座椅前方较椅背处窄些,各堆叠椅1在叠靠时,会存留有一定的间隔空间,即使将多把堆叠椅1堆叠靠合在一起,也不会因贴紧挤压而无法分离,堆叠椅在使用过程中,在搬运或是收藏时将其堆叠靠合起来以节省空间,在需要取出使用时可直接轻松地将椅子一把一把拿出,使用十分方便。
上述实施例和图式并非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产品形态和式样,任何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对其所做的适当变化或修饰,皆应视为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路华(厦门)贸易有限公司,未经路华(厦门)贸易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53140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激光刻痕包装的方法
- 下一篇:同步偏振调制干涉成像光谱偏振探测装置及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