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自动闭合式铰链有效
申请号: | 201220529716.7 | 申请日: | 2012-10-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2850713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03 |
发明(设计)人: | 李信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循道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5F1/12 | 分类号: | E05F1/1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1600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自动 闭合 铰链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机械连接部件,尤其涉及一种自动闭合式铰链。
背景技术
铰链又称合页,用来连接两个固体,并允许两者之间做转动的机械装置。铰链由可移动的组件构成,或者由可折叠的材料构成。最常见的是门窗上安装的铰链,广泛用于橱柜门,窗子,门等。合页,从材质上可以分为:铁质,铜质,不锈钢质。从规格上可以分为:2”(50mm),2.5”(65mm), 3”(75mm), 4”(100mm),5”(125mm),6”(150mm) ,其中50—65mm的铰链适用于橱柜和衣柜门,75mm的适用于窗子和纱门,100—150mm适用于大门中的木门和铝合金门。
现有铰链大多功能单一,安装后必须再装上各种碰珠,并且不带自动闭合功能。现有带闭合功能的铰链则大多使用扭簧、拉簧或者弹片等辅助机构来实现闭合功能,这种方式功能衰减的快,使用寿命短。因此,有必要对现有的铰链结构进行改进,提供新的自动闭合式铰链。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自动闭合式铰链,实现门板大角度转动并能自动闭合,而且安装方便,结构简单,成本低,使用寿命长。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而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自动闭合式铰链,包括支架固定板和支架旋板,所述支架固定板和支架旋板通过转轴固定相连,其中,所述支架旋板的一端设有定位棘轮,所述定位棘轮和棘轮啮合在一起并通过压簧固定压紧在转轴上。
上述的自动闭合式铰链,其中,所述定位棘轮、棘轮和压簧套接在转轴上并通过六角螺母拧紧固定。
上述的自动闭合式铰链,其中,所述支架固定板和支架旋板之间设有垫片。
上述的自动闭合式铰链,其中,所述支架固定板和支架旋板上分别设有呈三角形分布的安装孔。
上述的自动闭合式铰链,其中,所述支架固定板和支架旋板的材质为不锈钢。
本实用新型对比现有技术有如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自动闭合式铰链,通过定位棘轮和棘轮的啮合圆弧实现铰链转动,最大转动角度可达120度,利用压簧的弹力实现铰链的自动闭合,安装方便,结构简单,成本低,使用寿命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自动闭合式铰链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自动闭合式铰链分解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自动闭合式铰链中定位棘轮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自动闭合式铰链中棘轮结构示意图。
图中:
1 支架固定板2 支架旋板3 转轴
4 定位棘轮5 棘轮6 压簧
7 六角螺母8 垫片9 安装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自动闭合式铰链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自动闭合式铰链分解示意图。
请参见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自动闭合式铰链包括支架固定板1和支架旋板2,所述支架固定板1和支架旋板2通过转轴3固定相连,其中,所述支架旋板2的一端设有定位棘轮4,所述定位棘轮4和棘轮5啮合在一起并通过压簧6固定压紧在转轴3上。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自动闭合式铰链,其中,所述定位棘轮4、棘轮5和压簧6套接在转轴3上,转轴3的末端设有螺纹并通过六角螺母7拧紧固定;定位棘轮4和棘轮5的啮合圆弧大小决定铰链最大转动角度,定位棘轮4的结构如图3所示,棘轮5的结构如图4所示。
进一步地,所述支架固定板1和支架旋板2之间可设有垫片8;所述支架固定板1和支架旋板2的材质优选为不锈钢。为了便于固定,支架固定板1和支架旋板2上分别设有呈三角形分布的安装孔9。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自动闭合式铰链,通过定位棘轮4和棘轮5的啮合圆弧实现铰链转动,最大转动角度可达120度,利用压簧6的弹力实现铰链的自动闭合,安装方便,结构简单,成本低,使用寿命长。
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示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的修改和完善,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以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为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循道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循道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52971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