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解决钣金件折弯回弹的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20527449.X | 申请日: | 2012-10-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2893995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24 |
发明(设计)人: | 胡学仲;王晓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沿浦金属制品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D37/10 | 分类号: | B21D37/10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汇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001 | 代理人: | 翁若莹 |
地址: | 201112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解决 钣金件 折弯 回弹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解决钣金件折弯回弹的结构及其成型方法,属于金属件加工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能够解决产品在折弯过程中产生回弹的模具结构为摇头式的折弯冲头,如图1所示,包括固定在冲压设备上的上模组件1及位于上模组件1下方的下模组件4,下模组件4包括凹模14及设于凹模14边的下模镶块15,上模组件包括压料板组件16,压料板组件16通过固定板17固定在冲压设备上,其特征在于,折弯冲头18的末端设于固定板17内,其顶端穿透压料板组件16并设于压料板组件16外。将待加工样品13置于下模组件上,对折弯冲头18施压,达到待加工样品13折弯的目的。这种结构是模具压死的状态下,通过调整折弯冲头18底部的角度来控制待加工样品13的折弯角度。这种方式只能临时解决产品折弯的角度问题,当原材料力学性能以及料厚公差产生变化的时候,产品折弯时回弹角度就不同,这样只能将模具从冲压设备上卸下,对折弯冲头18的底部的角度进行加工来完成对产品折弯角度的控制,而且无法还原,这就需要制作多组备件。由此增加了生产成本,管理成本,还降低了生产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问题是:现有技术中,对产品折弯角度的调整过程过于复杂,效率低下,成本高的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解决钣金件折弯回弹的结构,包括上模组件及下模组件,其特征在于,上模组件包括位于下侧的上固定块,上固定块下方通过固定销与上成型冲头连接,上模组件内侧设有开口向下的第一凹槽,第一凹槽内设有可在第一凹槽内上下移动的压料板,压料板与上模组件滑动连接;下模组件包括位于上侧的下成型块及与上成型冲头相配合的第二凹槽,下成型块位于压料板下方,第二凹槽的外侧设有斜契,斜契上设有下挡块。
优选地,所述的斜契的外侧设有调节垫片。
本实用新型基于最简单的平面连杆机构的机械原理,设计成一种可以旋转的折弯成型结构,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增加了可绕一点摇摆的成型冲头,以及可以通过调节斜契的位置来控制冲头旋转的角度,使钣金件加工时调节角度简单方便,快捷有效,大大的提高了生产效率,保证了产品的合格率;本实用新型成功的解决了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钣金件材质和材料厚度差异引起的折弯角度不稳定的问题,同时还提高了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采用摇头折弯冲头的折弯模具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用于解决钣金件折弯回弹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用于解决钣金件折弯回弹的结构闭合时的示意图;
图中:
1、上模; 2、压料板; 3、下成型块;
4、下模; 5、调节垫片; 6、斜契;
7、下挡块; 8、上成型冲头; 9、固定销;
10、上固定块; 11、第一凹槽; 12、第二凹槽;
13、待加工样品; 14、凹模; 15、下模镶块;
16、压料板组件; 17、固定板; 18、折弯冲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更明显易懂,兹以优选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实施例
如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用于解决钣金件折弯回弹的结构的示意图,包括上模组件1及下模组件4,上模组件1与冲压机滑块连接。上模组件1包括位于下侧的上固定块10,上固定块10与上模组件1过盈配合。上固定块10下方通过固定销9与上成型冲头8连接,上固定块10与上成型冲头8紧密配合。上模组件1内侧开一道开口向下的第一凹槽11,第一凹槽11内设有可在第一凹槽11内上下移动的压料板2,压料板2与上模组件1通过限位螺栓滑动连接。下模组件4与冲压机的工作台面连接,下模组件4包括位于上侧的下成型块3。下成型块3的外侧加工有一定的向内的角度,即下成型块3的外侧与其上表面成锐角,一般为85°。下成型块3位于压料板2下方,通过螺丝过盈装配在下模组件4上。下模组件4开有与上成型冲头8相配合的第二凹槽12,第二凹槽12的外侧设有斜契6,斜契6上设有下挡块7。下挡块7与斜契6分别通过螺丝固定在下模组件4上,调节垫片5位于斜契6与下模组件4之间,用于调节斜契6的斜面在左右方向上的移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沿浦金属制品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沿浦金属制品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52744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万向节内腔底部圆角整形模具
- 下一篇:汽车横梁支架的翻边整形模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