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测定沉积物耗氧速率和界面元素通量及微藻微生物的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20526855.4 | 申请日: | 2012-10-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2837278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27 |
发明(设计)人: | 齐占会;闫家国;黄洪辉;叶乃好;王珺;张汉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N33/00 | 分类号: | G01N33/00;G01N1/02;C12M1/00 |
代理公司: | 广州凯东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59 | 代理人: | 陈领 |
地址: | 510300 ***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测定 沉积 物耗 速率 界面 元素 通量 微生物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测定沉淀物装置,尤其是一种测定沉积物耗氧速率和界面元素通量及微藻微生物的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沿海滤食性贝类以及网箱养殖规模和密度的增大,养殖海区的自身污染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残饵和养殖生物排泄物是主要内源污染负荷,它们的积聚导致水体、底部沉积环境的物理、生物和化学环境发生改变,导致养殖海域生态系统恶化,影响渔业产值。大量研究表明滤食性生物的滤食活动加速了水体颗粒物的沉积速率,这种滤食性生物的生物沉积作用增加了沉积环境中的有机质含量,同时增加了碳、氮、磷等元素的沉降速率。沉降的有机质长期积累并不断腐败变质耗氧,导致养殖区域底部沉积环境溶解氧含量降低,碳、氮、磷等营养元素在沉积物表面与水环境交界面的流通量增大,水体内的营养盐大量积累,甚至水体富营养化。水土界面间营养盐的扩散直接影响底栖藻类的生长,也影响到水土营养盐的补充,进而也影响浮游生物的生长和群落结构。
由于海水和沉积物界面是海洋中最重要的界面之一,水土界面间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活动激烈,因此该区域微环境内的物理、化学、生物等特性截然不同于海水和沉积物区域。在该区域内,化学物质的产生、循环和迁移过程异常活跃,且行为特殊,其次,界面区属于化学元素变化“灵敏区”,化学元素在界面区变化非常明显,因此,海水和沉积物水土界面间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对海洋中的物质循环、能量转移和贮存状态具有重要的作用,是海洋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研究中关键环节。
鉴于长期的养殖活动,影响着水体生态系统的不断变化,沉积环境中沉积物的耗氧以及营养盐在水土界面间的交换通量的研究对于了解养殖环境或者沉积环境对水体的影响有深刻意义。同时由于沉积物与水界面间的复杂行为,一种保留固有现场条件的模拟装置的使用对于更加深入的、精确的研究沉积环境与水环境的水土界面间的物质含量及其形态具有重要意义。
现阶段市场上还没有一款专门应用于沉积物呼吸以及用于测定沉积物土水界面间交换通量的装置。目前市场上使用的装置存在的缺陷是:由较粗糙的PVC管制作,装置简单,不能达到完全封闭的状态,取水量难以控制,内部水样营养盐混合不均匀。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完全密封的能均匀混合营养盐的测定沉积物耗氧速率和界面元素通量及微藻微生物的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测定沉积物耗氧速率和界面元素通量及微藻微生物的装置,包括采集管、弹性软盘、出水及转动装置、和橡胶塞,所述弹性软盘密封采集管上端的管口,所述橡胶塞置于采集管下端管口中,用于密封作用;所述出水及转动装置包括可控出水部、网盘和环形圈,所述可控出水部由水龙头和水管组成,所述水龙头焊接在所述水管上,所述水管透过采集管壁伸入到采集管内,所述网盘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在水管上,所述环形圈套在所述网盘的外侧,其一端连接在所述水管上,另一端形成一个带动环形圈转动搅拌的把手穿过采集管壁延伸到装在采集外。
所述采集管上设置至少一个出水及转动装置。
所述出水及转动装置为分层排列设置在采集管上。
所述采集管的管壁上设置有带有刻度的有机玻璃透明窗口,用于观察采集管内的水位。
所述采集管内安装有网状盘片其位于出水及转动装置的下方。
所述网状盘片下方设置有挡泥板,其距离采集管底部为5-8cm。
所述挡泥板通过弹簧活动的连接于所述采集管体内,其只能向内弹开。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专业用于测量沉积物土-水界面间耗氧速率、元素通量和微藻微生物;出水及转动装置的设置,能有效地控制取水且使营养盐混合均匀;弹性软绕盘和橡胶塞的设置使得整个装置处于完全密封状态,达到有效模拟现场环境。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测定沉积物耗氧速率和界面元素通量及微藻微生物的装置整体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测定沉积物耗氧速率和界面元素通量及微藻微生物的装置取水时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未经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52685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