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仪表板前端安装衬套及采用该衬套的汽车有效
申请号: | 201220526345.7 | 申请日: | 2012-10-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2827169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27 |
发明(设计)人: | 周昌祁;耿辉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K37/00 | 分类号: | B60K3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3 | 代理人: | 许静;赵爱军 |
地址: | 100021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仪表板 前端 安装 衬套 采用 汽车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特别是指一种仪表板前端安装衬套及采用该衬套的汽车。
背景技术
汽车内饰主要是指汽车内部改装所用到的汽车产品,涉及到汽车内部的方方面面,它包括诸多系统:仪表板系统、门内护板系统、顶棚系统、座椅系统、立柱护板系统、驾驶室空气循环系统、行李箱内装件系统、发动机舱内装件系统、地毯、安全带、方向盘,以及车内照明、车内声学系统等等。
汽车内饰一般固定在车身钣金上,两者之间多采用螺栓/螺钉的螺接、卡扣的卡接、粘胶的粘接、热熔/摩擦焊的焊接等各种连接方式。由于卡扣卡接可靠性较高,同时也能满足拆卸要求,因此,汽车的仪表板总成与车身钣金之间一般都采用卡接连接。然而,由于设计原因,当前仪表板总成与车身钣金之间的连接结构存在配合间隙大、配合精度低且不能四向定位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配合间隙小、配合精度高且能够四向定位的仪表板前端安装衬套及采用该衬套的汽车。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技术方案如下:
一方面,提供一种仪表板前端安装衬套,包括套筒部和位于所述套筒部一端的套沿部,其中,所述套筒部为方形,所述套筒部的两个相对侧壁上设有一对弹性卡子,所述弹性卡子具有突起的卡接面,所述套筒部的外表面上设置有定位筋。
进一步地,所述定位筋位于所述弹性卡子的侧面。
进一步地,所述套沿部的端面为平面。
进一步地,所述套筒部的外表面上设置有加强筋。
进一步地,所述加强筋位于所述套沿部和弹性卡子之间。
另一方面,提供一种汽车,具有仪表板总成,所述仪表板总成通过仪表板前端安装衬套固定在车身的安装孔上,所述仪表板前端安装衬套包括用于插接至所述安装孔内的套筒部和位于所述套筒部一端的套沿部,其中,所述套筒部为方形,所述套筒部的两个相对侧壁上设有一对弹性卡子,所述弹性卡子具有突起的卡接面,所述套筒部的外表面上设置有定位筋,所述安装孔上设置有与所述定位筋相对应的凹口。
进一步地,所述定位筋位于所述弹性卡子的侧面。
进一步地,所述套沿部的端面为平面。
进一步地,所述套筒部的外表面上设置有加强筋。
进一步地,所述加强筋位于所述套沿部和弹性卡子之间。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上述方案中,仪表板前端安装衬套包括套筒部和套沿部,套筒部由现有的圆形改为方形,使得配合间隙变小、配合精度提高,再配合套筒部上的定位筋,能够实现四向定位,减少仪表晃动,噪音等;套沿部的端面由曲面改为平面,结构简单,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制造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仪表板前端安装衬套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仪表板前端安装衬套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仪表板前端安装衬套的结构示意图三;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仪表板前端安装衬套与车身的装配结构示意图(略去了仪表板总成);
图5为图4所示装配示意图的剖切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针对现有技术中由于设计原因,仪表板总成与车身钣金之间的连接结构存在配合间隙大、配合精度低且不能四向定位的问题,提供一种配合间隙小、配合精度高且能够四向定位的仪表板前端安装衬套及采用该衬套的汽车。
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仪表板前端安装衬套1,如图1至图5所示,包括套筒部2和位于套筒部2一端的套沿部3,其中,套筒部2为方形,套筒部2的两个相对侧壁上设有一对弹性卡子4,弹性卡子4具有突起的卡接面5,套筒部2的外表面上设置有定位筋6。弹性卡子4可以仅设置在套筒部2的两个相对侧壁上,也可以如图中所示同时设置在套筒部2的四个侧壁上。定位筋6优选设置在套筒部2的至少两个侧壁上。
应用时,先将仪表板总成套在本实用新型的仪表板前端安装衬套1(下简称“衬套”)上,然后将衬套1卡接在车身10对应的安装孔7中。具体地,是将衬套1的套筒部2插入车身10的安装孔7中,此时套筒部2上的弹性卡子4逐渐产生弹性变形,插接到位后,弹性卡子4通过卡接面5自动卡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52634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船舶岸基自动安全供电装置
- 下一篇:混凝土搅拌车的动力源工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