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滑移装载机承重轮有效
| 申请号: | 201220512847.4 | 申请日: | 2012-09-29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847857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03 | 
| 发明(设计)人: | 杨元赞 | 申请(专利权)人: | 泉州市华盛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2D55/14 | 分类号: | B62D55/14;B62D55/15 | 
| 代理公司: | 泉州市文华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5205 | 代理人: | 张梧邨 | 
| 地址: | 362000 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滑移 装载 承重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装载机领域的承重轮,具体涉及一种新型滑移装载机承重轮。
背景技术
市场上现有的滑移装载机的承重轮大多都包括轮体和轮轴,轮体与轮轴通常只是简单的匹配安装连接,即轮体与轮轴之间采用直接接触的滑动摩擦的方式达到相对转动连接的目的,并只能通过充足的润滑油来尽量降低二者之间的摩擦力,但是无论如何也很难避免出现承重轮整体滚动不灵活顺畅,稳定性差等情况。
鉴于此,本案发明人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遂有本案产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滚动更加灵活顺畅,稳定性强的新型滑移装载机承重轮。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这样的技术方案:
一种新型滑移装载机承重轮,包括轮体和轮轴,所述轮体与轮轴通过轴承枢接在一起。
上述轮体为由第一半轮和第二半轮沿轴向拼接而成的“H”状结构,上述第一半轮和上述第二半轮的连接处设于上述“H”状结构的细径部。
上述轴承包括分别对应上述第一半轮和第二半轮设置的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
上述轮体和上述轮轴之间具有空隙,上述轴承固定支撑于所述空隙中。
上述轮体和上述轮轴对应上述轴承设有限位台阶。
上述第一半轮与第二半轮密封固定连接在一起,所述第一半轮对应上述空隙设有注油孔,所述空隙的两端口分别设有封盖,所述轮轴的两端分别穿出所对应的封盖。
上述封盖与上述轮体和上述轮轴密封连接在一起。
上述封盖与上述轮轴之间具有弹性挡圈。
上述轮体的端面具有凹陷部。
上述凹陷部为与上述轮体同轴的环形凹槽。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的新型滑移装载机承重轮,其轮体与轮轴通过轴承枢接,即轮体与轮轴之间通过轴承产生滚动摩擦,与现有技术相比,其突破传统承重轮的轮体与轮轴直接滑动连接的构造形式,克服传统承重轮的轮体与轮轴之间产生滑动摩擦,进而造成承重轮滚动不顺畅,稳定性差等缺陷,使承重轮的承重滚动更加灵活顺畅,稳定实用,并且还可延长承重轮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局部剖示图。
图中:
1-轮体 11-第一半轮
111-注油孔 112-油塞
12-第二半轮 13-细径部
14-限位台阶 15-凹陷部
2-轮轴 21-限位台阶
3-轴承 31-第一轴承
32-第二轴承
4-封盖 41-浮封胶圈
42-O型圈 43-弹性挡圈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新型滑移装载机承重轮,如图1所示,包括轮体1和轮轴2。
改进之处在于,轮体1与轮轴2通过轴承3枢接(可转动连接)在一起,即轴承3将轮体1和轮轴2以滚动摩擦的方式装配连接,承重轮滚动灵活平稳。
优选地,轮体为由第一半轮11和第二半轮12沿轴向拼接而成的“H”状结构,第一半轮11和第二半轮12的连接处设于上述“H”状结构的细径部13处,此结构灵活,装配方便。
优选地,轴承3包括分别对应第一半轮11和第二半轮12设置的第一轴承31和第二轴承32,此结构合理,承重平衡,其具体结构可为,第一轴承31和第二轴承32分别为两个相配合并排设置的深沟球轴承。
优选地,轮体1和轮轴2之间具有空隙(图中未标出),轴承3固定支撑于所述空隙中。
优选地,轮体1和轮轴2对应轴承3分别设有限位台阶14和限位台阶21,限位台阶14和限位台阶21对轴承3起到卡止固定的作用,具体结构可为,限位台阶14和限位台阶21相对应设置于第一轴承31和第二轴承32之间,并分别对轴承3的外圈和内圈处卡止限位,也同时对轮轴2进行限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泉州市华盛机械设备有限公司,未经泉州市华盛机械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51284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双层自行车停放架的上层防护板
 - 下一篇:侧扰流板的安装结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