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汽车转向柱成型模具有效
申请号: | 201220512839.X | 申请日: | 2012-09-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2893990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24 |
发明(设计)人: | 李海华;黄爱明;邹湘京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德真工贸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D37/10 | 分类号: | B21D37/1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1702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转向 成型 模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件制造模具,尤其涉及一种汽车转向柱成型模具。
背景技术
汽车车身零件虽然千差万别,但同类零件在尺寸大小和结构特征上一般是相近的,同一类模具的结构特征也是类似的。通过分析模具的结构特征,模块化模具设计将模具划分为模具模架、成形工作部件和基础件等模块,根据其复杂程度采用不同的制造方法,通过并行工程加快设计制造速度。模块化模具设计考虑到模架的通用性,建立常用汽车车身件模具模架库,将常用的汽车车身模具的模架按照规格型号的大小分为大、中和小三个等级,一个车型的大部分大型模具,只要有这三种类型的模架即可。这样不仅可大大减少设计制造的工作量,还可降低设计制造成本。
模块式冲压是最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兴技术,一般模块式冲压加工系统由一台带有控制功能模块式冷冲压的压力机、卷材带材送进装轩、带材矫正机及可编程进给装置等构成。系统在运行时可进行冲模横向位移、带材进给定位、冲模重复运行及自动调整下工步等多项功能。由于在冲压过程中进行可编程冲压,使这种模块式冲压系统能柔性地适应生产需求,在相同带材上进行不同工件及批次的混合生产,实现串接式加工,还同时在工件两面冲压加工,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模块式冲压的突出优点在于能把冲压加工系统的柔性与高效生产统一起来。概括而言,模块式冲压的特点包括:在冲压成形过程中快速更换组合模具以提高生产效率;由于具有带材的供带和矫带装置,可省却另设上料下料工序;实现了大工件的不停机加工;既能独立又能成系列的控制组合冲模动作,能连续进行冲压加工;冲模具有可编和的柔性特点。现有汽车转向柱的成型模具结构较为复杂,部件较多,不能满足低成本、高效率的生产要求,因此,有必要对汽车转向柱的成型模具进行改进,以达到降低制造成本,提升使用方便性的目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汽车转向柱成型模具。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汽车转向柱成型模具,包含有上模芯与下模芯,上模芯设于上模板底部,上模芯与上模板之间设有转接柱,上模芯通过该转接柱与上模板相连。
上模板连接有压板,该压板位于上模板顶部。
下模芯连接有底板,该底板与下模芯的底部相连。
底板设于支座上,支座中设有顶升机构。
支座包含有一对立柱,立柱分别位于底板两端,立柱之间设有撑板,顶升机构位于该撑板上。
各立柱底部分别设有垫块,立柱通过该垫块在地面保持竖直。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该模具在其上模芯与上模板之间设置了转接柱,便于在上模芯移动过程中对其位置进行控制,其结构紧凑,建造成本低,可节约组装时间,提升汽车横梁支架的生产效率,同时使汽车转向柱的生产成本大为降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图示与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汽车转向柱成型模具包含有上模芯1与下模芯2,上模芯1设于上模板3的底部,上模芯1与上模板3之间设有转接柱4,上模芯通过该转接柱4与上模板3相连。
上模板3连接有压板5,该压板5位于上模板3的顶部。
下模芯2连接有底板6,该底板6与下模芯2的底部相连。
底板6设于支座上,支座中设有顶升机构7。
支座包含有一对立柱8,立柱8分别位于底板6两端,立柱8之间设有撑板9,顶升机构7位于该撑板9上。
各立柱8底部分别设有垫块10,立柱8通过该垫块10在地面保持竖直。
该模具在其上模芯与上模板之间设置了转接柱,便于在上模芯移动过程中对其位置进行控制,其结构紧凑,建造成本低,可节约组装时间,提升汽车横梁支架的生产效率,同时使汽车转向柱的生产成本大为降低。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德真工贸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德真工贸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51283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低残压电源防雷保护装置
- 下一篇: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