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钻井泥浆脱气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220507842.2 | 申请日: | 2012-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3002030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19 |
发明(设计)人: | 不公告发明人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松;饶竹 |
主分类号: | B01D19/00 | 分类号: | B01D19/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37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钻井 泥浆 脱气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一种钻井泥浆在线脱气装置,具体是用于科研钻探中对钻井泥浆进行在线脱气处理的装置,尤其在低流量钻井泥浆脱气工作中效果更佳。
背景技术
在科研钻探工作中,对钻探出的泥浆进行分析研究时,要对泥浆进行脱气处理。现用的泥浆在线脱气装置大多是一种由整体外桶和装在桶内的搅拌器构成,工作时需要将其放置在泥浆池的泥浆输入口处进行脱气处理。这种脱气装置虽然也能实现泥浆的脱气,但是,由于泥浆在脱气桶内的流动性较差,脱气效果不完全;在连续钻探过程中,很容易会受泥浆池中的岩屑堆积而影响脱气效果;一般的泥浆脱气装置只依靠搅拌头进行搅拌脱气,对泥浆脱气效果有限。因此,需要对现有泥浆脱气装置进行改进。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出了一种科研钻井泥浆在线脱气装置,该装置结构完善,使用方便灵活,容易清洗维护,脱气效果理想。在低流量钻井泥浆脱气工作中,效果更为明显。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钻井泥浆在线脱气装置,设有外桶、阻尼板、搅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桶的侧面上部为开口,用于钻井泥浆液输入口,底部为开口,用于钻井泥浆液输出口;在该桶内壁中部设有坡度阻尼板,用于分散钻井泥浆,以增加对泥浆的脱气效果;在所述外桶的上口设有桶盖,在桶盖上设有排气孔,排气孔通过导管连接隔膜真空泵以实现泥浆的气液分离;所述搅拌器由电机、搅拌轴和搅拌头组成,在外桶盖上面固定设有变频搅拌器的电机,搅拌轴伸入外桶内并伸至外桶下部,搅拌轴中部设有坡度阻尼板,用于分散钻井泥浆,以增加对泥浆的脱气效果;在搅拌轴的下端设有双层搅拌头,上层搅拌头扇叶半径小于下层搅拌头扇叶半径,搅拌头可根据工作需要分别调节高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完善和实施的补充方案是:
所述阻尼板与外桶内壁之间焊接无孔隙呈近三角型。
所述电机采用变频电机。
所述搅拌轴中部设有的阻尼板与搅拌轴之间为方便拆装的固定连接。
所述搅拌头可在搅拌轴中通过固定连接为双层搅拌。
所述搅拌头可根据工作需要分别调节高度。
本实用新型的钻井泥浆在线脱气装置,分别设有固定在外桶内壁和搅拌轴上的阻尼板,可以对泥浆起到分散作用,增加泥浆在桶内的脱气面积,并使钻井泥浆均匀打射到搅拌头上,增加脱气效果;电机采用变频电机控制搅拌轴转速,可以控制泥浆在脱气桶内的脱气效果;搅拌头通过不同高度固定连接在搅拌轴上,双层搅拌增加了泥浆的脱气效果;脱气装置通过外桶侧面上部的泥浆输入口无缝安装在泥浆流路中,可以收集流路传输过程中自然释放的气体,且泥浆在脱气装置中可基本实现完全脱气,充分发挥实时脱气效果。因此,本装置具有结构完善,使用方便灵活,易清洗维护,脱气效果更好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1中,1是外桶,2是桶盖,3是排气孔,4是电机,5是搅拌轴,6是上层搅拌头,7是下层搅拌头,8是内壁中部的坡度阻尼板,9是搅拌轴中部的坡度阻尼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例:参见附图,钻井泥浆在线脱气装置,设有外桶(1)、阻尼板、搅拌器,所述外桶的侧面上部为开口,用于钻井泥浆液输入口,底部为开口,用于钻井泥浆液输出口;在该桶内壁中部设有坡度阻尼板(8),阻尼板与内壁之间焊接无孔隙,用于分散钻井泥浆,以增加对泥浆的脱气效果;在所述外桶的上口设有桶盖(2),在桶盖上设有排气孔(3),排气孔通过导管连接隔膜真空泵以实现泥浆的气液分离;所述搅拌器由电机(4)、搅拌轴(5)和搅拌头组成,在外桶盖上面固定设有变频搅拌器的电机,搅拌轴伸入外桶内并伸至外桶下部,搅拌轴中部设有坡度阻尼板(9),用于分散钻井泥浆,以增加对泥浆的脱气效果;在搅拌轴的下端设有双层搅拌头,上层搅拌头(6)扇叶半径小于下层搅拌头(7)扇叶半径,搅拌头可以根据工作需要安装为单层或双层,搅拌头可根据工作需要分别调节高度。变频搅拌器电机与外桶为方便拆装的固定连接,双层搅拌头与搅拌轴之间为方便拆装的固定连接,搅拌轴中部设有的阻尼板与搅拌轴之间为方便拆装的固定连接。
本实施例经试用效果非常好,受到用户好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松;饶竹,未经李松;饶竹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50784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液晶显示器基板
- 下一篇:多核处理器及其测试方法和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