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可减震的平衡学步车有效
| 申请号: | 201220506515.5 | 申请日: | 2012-09-29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858555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10 |
| 发明(设计)人: | 孙汉路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市北仑木星工贸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A47D13/04 | 分类号: | A47D13/04 |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9 | 代理人: | 尉伟敏 |
| 地址: | 315800 浙江省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减震 平衡 学步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童车,尤其是涉及一种可减震的平衡学步车。
背景技术
2岁至6岁的儿童的肢体动作不协调,四肢力量弱,平衡能力差,走路时步幅小、步频大,有头重脚轻之感,很容易摔倒。
加强对儿童大脑的平衡能力、协调能力的训练,将会促进儿童智力发育,为日后的学习及生活打下良好基础。
如果有一种能够训练儿童的平衡能力的玩具或工具,将为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很大帮助。
中国专利授权公开号:CN202179336U,授权公开日2012年4月 4日,公开了一种学步车,包括面板,位于所述面板下方的底盘,设置在所述底盘底部的若干个滑轮和用于将所述面板支撑在所述底盘上方的支撑杆,所述底盘上装有刹车装置,所述面板上装有控制所述刹车装置的控制器。该实用新型具有能够辅助婴儿学习走路的特点。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利于增强儿童的体质、提高儿童的智力、增强儿童的平衡能力、为儿童将来学习自行车打下良好基础的可减震的平衡学步车。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可减震的平衡学步车,包括前叉、车架、设于前叉上的车把、车座、后叉、前轮和后轮;所述车把呈T字形,所述前叉包括开口向下的U形架和设于U形架上的直杆,所述车把与直杆上部相连接;所述后叉呈开口向后的U形,所述车架为工字形,车架包括横梁、设于横梁前端的与直杆相配合并与横梁相垂直的套筒、设于横梁后端的与横梁相垂直的支撑杆,所述车座与支撑杆上部相连接;支撑杆下部与后叉前部相连接,支撑杆下部与后叉前部之间的间隙内设有套设于支撑杆下部的减震结构;前轮与前叉下部相连接,后轮与后叉后部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车架与后叉之间设有减震结构,能够缓冲地面传递给车座的震动,乘坐更加舒适,给儿童的身体更好的呵护。
由于本实用新型的学步车的结构与自行车相似,儿童学会使用本学步车后,即掌握了控制自行车的平衡及方向的能力,为儿童将来学习自行车打下良好基础。
因此,本实用新型具有车座震动小,利于增强儿童的体质、提高儿童的智力、增强儿童的平衡能力、为儿童将来学习自行车打下良好基础的特点。
作为优选,所述减震结构外表面的上部和下部分别设有环形台阶,所述环形台阶的外表面与后叉前部的外表面相平齐;所述后叉前部通过螺栓分别与减震结构和支撑杆下部相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减震结构采用TPE弹性塑料。TPE弹性塑料具有加工工艺简单,弹性好和可重复利用的优点。
作为优选,所述减震结构呈圆筒状,减震结构的高度为10厘米至15厘米,减震结构外表面的直径为10厘米至15厘米。
作为优选,所述车把包括扶手和与扶手中部相垂直的支撑管,所述支撑管包括由上至下向后倾斜延伸的倾斜管和沿倾斜管下端向下垂直延伸的直管。
作为优选,所述扶手包括连接段和分别与连接段两端相连接的左扶手段和右扶手段;左、右扶手段分别向左后方和右后方倾斜。
本结构的车把及扶手使得使用者抓握时身体不必过于前倾,更加容易操作、控制。
作为优选,学步车的高度为50厘米至60厘米
作为优选,学步车的长度为75厘米至85厘米。
学步车的高度和长度的限定,确保学步车体积小、质量轻、操控容易、携带方便。
因此,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车座震动小,利于增强儿童的体质;(2)提高儿童的智力;(3)增强儿童的平衡能力;(4)为儿童将来学习自行车打下良好基础;(5)体积小、质量轻、操控容易、携带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减震结构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中:环形台阶1、车把2、车座3、后叉4、前轮5、后轮6、U形架7、直杆8、环形夹具9、横梁10、套筒11、支撑杆12、减震结构13、支撑管1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市北仑木星工贸有限公司,未经宁波市北仑木星工贸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50651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