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煤炉及其炉锅有效
| 申请号: | 201220502794.8 | 申请日: | 2012-09-27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884989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17 |
| 发明(设计)人: | 任克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任克林 |
| 主分类号: | F24B1/182 | 分类号: | F24B1/182;F24B1/191;F24B1/197 |
| 代理公司: | 东莞市华南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15 | 代理人: | 张明 |
| 地址: | 52300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煤炉 及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燃煤加热设备,尤其涉及一种煤炉及其炉锅。
背景技术
煤炉作为一种加热设备,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当前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煤炉一般包括炉体、风道及炉膛,其中炉膛设置于炉体内。使用时,将需要加热的炊具放置于炉体的顶部,并点燃煤炭进行加热,由于现有的煤炉其炉膛设置于炉体内,煤炭燃烧时产生的大部分热量都散发在炉体的内壁上,而小部分的热量经炉膛传到顶部对炊具进行加热。其中,由于炊具的不规则形状,当炊具放置于炉体的顶部时,炊具与炉体的顶部接触会存在较大的间隙,煤炉工作时,同样会导致一部分的热量从间隙散失。因此,煤炉自身结构上的缺陷加上一些炊具的不规则形状直接导致煤炉的加热效果差,热量利用率低,煤炭资源浪费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合理,并能高效利用煤炭燃烧时产生的热量的煤炉。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加热时能与煤炉产生的热量充分接触的炉锅。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煤炉,包括炉体及炉膛,所述炉体内设置有第一风道,所述第一风道与炉膛相通,所述炉膛延伸出炉体的顶部。
其中,所述炉体内设置有灰烬室,所述炉膛、灰烬室、第一风道依次相通。
其中,所述炉膛与所述灰烬室的交界处设置有炉栅。
其中,所述第一风道包括伸出炉体外的延伸部,所述延伸部设置有风门盖。
其中,所述炉体还设置有提手,所述提手与炉体活动连接。
其中,所述炉膛的上部设置有对流口。
为实现上述另一个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炉锅,所述炉锅底部设置有与所述炉膛相配合的锅底腔,所述锅底腔的高度大于炉膛延伸出炉体顶部的高度,所述炉锅还设置有第二风道,所述第二风道与锅底腔相通。
其中,所述炉锅的顶部设置有锅盖。
为实现上述另一个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炉锅,所述炉锅底部设置有与所述炉膛相配合的锅底腔,所述炉锅还设置有第二风道,所述第二风道与锅底腔相通。
其中,所述炉锅的顶部设置有锅盖。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煤炉,包括炉体及炉膛,所述炉体设置有第一风道,所述第一风道与炉膛相通,所述炉膛设置于炉体的顶部,该煤炉结构合理,并能高效利用煤炭燃烧时产生的热量。
一种炉锅,该炉锅与煤炉配合使用,所述炉锅设置有与所述炉膛相配合的锅底腔;使用时,将炉锅套进煤炉,点燃放置于炉膛内的煤炭,由于炉锅内设置的锅底腔与煤炉延伸出顶部炉膛相配合,使得整个锅底腔壁表面与炉膛充分接触,加大了炉膛与炉锅的热交换面积,充分提高了煤炭燃烧产生的热量利用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煤炉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煤炉的剖面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炉锅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炉锅的剖面图。
附图标记包括:
1—炉体 2—炉膛 3—锅底腔 4—锅盖
11—第一风道 12—灰烬室 13—炉栅 14—提手
31—第二风道 111—延伸部 112—风门盖。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描述。
实施例1。
如图1至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煤炉,包括炉体1及炉膛2,所述炉体1内设置有第一风道11,所述第一风道11与炉膛2相通,所述炉膛2延伸出炉体1的顶部。
工作时,点燃炉膛2内放置的煤炭,由于炉膛2延伸出炉体1的顶部,当煤炭燃烧时产生的热量会充分散发出来,并适时地向第一风道11通风,可使得炉膛2内的煤炭燃烧的更充分,资源利用率更高。
所述炉体1内设置有灰烬室12,所述炉膛2、灰烬室12、第一风道11依次相通。其中,炉体1内设置有灰烬室12,在煤炭燃烧的过程中,会有炭渣或者灰烬掉落,而炭渣或者灰烬会统一掉落到灰烬室12,起到清理方便的作用。
所述炉膛2与所述灰烬室12的交界处设置有炉栅13。所述炉栅13设计成栅格状,不但能支撑炉膛2内放置的煤炭,还能起到通风的作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任克林,未经任克林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50279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花茶紧压茶工艺品的制作工艺方法及产品
- 下一篇:一种棕榈茶以及制作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