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安全带报警检测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220500134.6 | 申请日: | 2012-09-28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863382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10 |
| 发明(设计)人: | 冯曙;王冰;乐志国;刘宗巍;赵福全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0R22/48 | 分类号: | B60R22/48 |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9 | 代理人: | 尉伟敏 |
| 地址: | 311228 浙江省杭州***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安全带 报警 检测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报警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安全带报警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现代社会,汽车的数量在不断的增加,如何提高汽车的安全性能,是倍受多方面关注的问题。为了避免汽车在行驶过程中给乘员带来伤害,现在的汽车座位上一般都设有安全带,为提醒车上乘员上车后及时佩戴安全带,一般乘用车上都装备了安全带报警系统。但这些安全带报警检测装置多布置在安全带锁扣上,采用接触感应式拨片传感器方式,当安全带卡扣与锁扣结合,拨片式传感器拨片分离,报警器停止响应。开发商根据目前的报警检测结构,顺应国内乘员存在安全侥幸、不愿折皱衣服、嫌麻烦等心理,开发出单独的安全带卡扣用以规避安全带未系报警,这种现象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是,现有技术的安全带报警检测装置多布置在安全带锁扣上,存在用单独的安全带卡扣以规避安全带未系报警,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安全带报警检测装置,解决了使用单独的安全带卡扣躲避安全带报警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安全带报警检测装置,所述安全带包括安全带卷收器织带转轴,所述的安全带卷收器织带转轴上设有角度传感器,角度传感器与汽车电子控制单元ECU相连接,电子控制单元ECU连接有报警器。采用该方案,当安全带被拉伸时,安全带卷收器织带转轴将跟着一起转动;当安全带被拉伸到卡扣与锁扣结合的状态时,卷收器转轴角度传感器可检测得转轴的转动角度θ,当车辆启动后,角度传感器开始工作,并不断的把检测信号发送至电子控制单元ECU,ECU通过检测转动角度信号来判断是否给予报警。当角度传感器检测得到的转动角度α>θ,安全带报警系统停止报警;当角度传感器检测得到的转动角度α<θ,安全带报警系统开始报警。避免使用单独的安全带卡扣躲避安全带报警。
作为优选,所述的角度传感器为旋转角度传感器。旋转角度传感器灵敏度高、可靠性高、360°转动、高频响应特性好。
作为优选,所述的报警器为声音报警器。声音报警器能使乘员较易发觉未系安全带。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解决了使用单独的安全带卡扣躲避安全带报警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原理框图。
图2是角度传感器安装在安全带卷收器织带转轴上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本实用新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作进一步详述:
如图1 和图2所示,一种安全带报警检测装置, 安全带卷收器1上包括有安全带卷收器织带转轴2,在安全带卷收器织带转轴上设有旋转角度传感器3,旋转角度传感器与汽车电子控制单元ECU相连接,电子控制单元ECU连接有声音报警器。
当安全带被拉伸时,安全带卷收器织带转轴将跟着一起转动;当安全带被拉伸到卡扣与锁扣结合的状态时,卷收器转轴角度传感器可检测得转轴的转动角度θ,当车辆启动后,角度传感器开始工作,并不断的把检测信号发送至电子控制单元ECU,ECU通过检测转动角度信号来判断是否给予报警。当角度传感器检测得到的转动角度α>θ,安全带报警系统停止报警;当角度传感器检测得到的转动角度α<θ,安全带报警系统开始报警。解决了使用单独的安全带卡扣躲避安全带报警的问题。
以上所述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并非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本实用新型还可以有别的实施例,只要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无论形式上怎样的变换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50013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