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车载充电器有效
申请号: | 201220497651.2 | 申请日: | 2012-09-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2798088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13 |
发明(设计)人: | 柯建文;张年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柯建文;张年华 |
主分类号: | H02J7/00 | 分类号: | H02J7/00 |
代理公司: | 广东星辰律师事务所 44263 | 代理人: | 宋湘红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载充电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载充电器。
背景技术
车载充电器(简称“车充”),是一种将汽车蓄电池电源(一般12V或24V)转换为可供手机、GPS等产品充电(一般5V)使用的供电设备。现有车充的正极是采用设在壳体前端中央的一根五金弹簧与汽车蓄电池的正极相连,负极是由设在壳体侧面的二至多个五金弹片与汽车蓄电池负极相连。上述车充的缺点是当汽车颠簸时车充的正极容易与汽车蓄电池的正负极松脱,接触不好,另外正极和负极占用较大的空间,使得壳体内的空间较小。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车充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在路况不好时都能与汽车蓄电池正负极接触良好的车载充电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本实用新型包括壳体、用于与待充电产品连接的连接装置、安装在壳体内的线路板、以及与汽车蓄电池的正负极分别对应的正极、负极,所述与汽车蓄电池的正负极分别对应的正极、负极均为圆筒形,套装在壳体的表面,并与壳体内的线路板电连接。
作为较佳方案,所述连接装置为USB母座,安装在壳体的内部后端,在壳体的后端面上设有USB插孔与之对应。
作为较佳方案,所述连接装置为一端带有充电接口的充电线,充电线的另一端与所述壳体的后端固定连接并与壳体内的线路板电连接。
作为较佳方案,所述壳体由圆筒型主体及与主体的前端、后端分别固定连接的前盖、后盖组成,所述正极套在圆筒型主体的前部上,负极套在圆筒型主体的后部上,在圆筒型主体的前部、后部上开设有供导线通过的槽,所述正极、负极通过导线与壳体内的线路板电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在于:1、本实用新型的正极、负极与汽车蓄电池的正负极接触良好,当汽车颠簸时不易松脱;2、本实用新型的正极、负极直接套在圆筒型主体上,不设弹簧,节约了车载充电器的内部空间,生产更方便。本实用新型与现有产品相比形状更美观。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一的主视图。
图2是实施例一的俯视图。
图3是实施例一的立体图。
图4是实施例一的立体分解图。
图5是实施例一中部分结构的立体图。
图6是实施例二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至图4,实施例一为车载充电器,包括壳体、安装在壳体内的线路板5和USB母座6、以及与汽车蓄电池的正、负极分别对应的正极2、所述壳体由塑料制成,壳体由圆筒型主体3及与圆筒型主体3的前端、后端分别固定连接的前盖1、后盖7组成,前盖1与圆筒型主体3通过螺丝固定连接,后盖7与圆筒型主体3通过超声波焊接在一起;车充的正极2、负极4均为圆筒形,紧套在壳体的表面,具体是正极2套在圆筒型主体3的前部上,负极4套在圆筒型主体3的后部上,在圆筒型主体3的前部和后部上均开设有供导线通过的槽301,车充的正极2、负极4由金属制成,它们与壳体内的线路板5通过导线电连接,导线穿过圆筒型主体3上的槽301,正极2、负极4在使用时与汽车蓄电池的正、负极分别对应连接;USB母座6装在壳体的内部后端,USB母座6与线路板5焊接在一起如图5所示,在壳体的后端面上具体是在后盖7上设有USB插孔701,与主体3内的USB母座6相对应。
实施例一中USB母座6为一种用于与待充电产品连接的连接装置,所述连接装置还可采用其它结构,例如实施例二。参见图6,实施例二中用于与待充电产品连接的连接装置为一端带有充电接口(充电接口在图中未示出)的充电线9,充电线9的另一端与壳体8的后端固定连接并与壳体8内的线路板电连接,在壳体8的后端面不设USB插孔。实施例二中的其它结构同实施例一,在此不再赘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柯建文;张年华,未经柯建文;张年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49765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市电发电供电系统
- 下一篇:一种桩顶标高负下地表的抗拔试验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