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侧气囊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220494186.7 | 申请日: | 2012-09-25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863378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10 |
| 发明(设计)人: | 郭庆祥;林涛;其力格尔;王纯;周大永;刘卫国;赵福全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0R21/233 | 分类号: | B60R21/233;B60R21/26 |
| 代理公司: | 北京智汇东方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91 | 代理人: | 范晓斌;康正德 |
| 地址: | 311228 浙江省杭州***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气囊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安全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侧气囊装置。
背景技术
在车辆侧面碰撞过程中,设计在车门内的髋部推动块往往无法完好的推动人的髋部,而侧气囊与髋部对应的部分由于内压不够高使得其也不能充分推动人的髋部,这往往使人受到伤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以增强髋部推动作用的侧气囊装置,使得汽车受到侧面碰撞时,人的髋部能够被充分推动,以降低车内乘员所受到的伤害。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侧气囊装置,其包括:
侧气囊,所述侧气囊内具有分隔装置,将所述侧气囊分隔成上分隔腔和下分隔腔;
二级气体发生器,所述二级气体发生器包括第一气体发生器和第二气体发生器,所述第一气体发生器具有第一喷气量,所述第二气体发生器具有第二喷气量,并且所述第一喷气量大于第二喷气量;
其中,所述第一气体发生器连接至所述侧气囊的所述下分隔腔,所述第二气体发生器连接至所述侧气囊的所述上分隔腔。
从车辆碰撞试验和人体工程学的角度考虑,侧气囊中保护人体胸部的部分的气压应小于保护人体髋部的部分的气压。因此,在本实用新型中,将侧气囊分隔成上下腔,且上下腔各与一个气体发生器连接,且这两个气体发生器能为相应的分隔腔提供不同的供气量,这使得上下腔内压不同成为可能,从而使得上下腔产生刚度上的差异成为可能。
根据本实用新型,侧气囊的下分隔腔在充气展开后所处的位置可以对应于驾驶员的髋部;侧气囊的上分隔腔在充气展开后所处的位置可以对应于驾驶员的胸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一气体发生器的所述第一喷气量与所述第二气体发生器的第二喷气量之比在1.5-4的范围内。例如,其喷气量之比可以为70:30或60:40。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气体发生器和所述第二气体发生器可以分别包括:起爆装置;与起爆装置相连的燃烧室;过滤室;连通燃烧室与过滤室的喷气嘴;设置在过滤室处并且与上分隔腔和下分隔腔中对应的一个分隔腔相连的排气嘴。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侧气囊装置中,所述第一气体发生器的排气嘴的横截面积可以大于所述第二气体发生器的排气嘴的横截面积。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侧气囊装置中,所述第一气体发生器的喷气嘴的数目可以多于所述第二气体发生器的喷气嘴的数目。
上述改变排气嘴横截面积及改变喷气嘴数目的技术手段都是使得下分隔腔内压高于上分隔腔内压的手段,从而使得与髋部对应的下分隔腔的刚度高于与胸部对应的上分隔腔的刚度。
优选地,所述侧气囊装置的分隔装置可以是织带。织带具有防撕裂的特效,且其在气囊起作用的时间内,能够大致的保持上下腔压力差。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按照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侧气囊装置充气后的侧视图。
附图2为图1所示侧气囊装置充气后的正视图。
附图3为图1所示侧气囊装置充气后的俯视图。
附图4为图1所示侧气囊装置中的二级气体发生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详细阐述。
图1至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侧气囊装置中的侧气囊充气后的结构。侧气囊由织带103分隔成了上、下两个分隔腔104、105,其中上分隔腔104与胸部对应,下分隔腔105与髋部对应。二级气体发生器201的分别通过其排气嘴408、407与侧气囊上下分隔腔104、105相连,以便向对应的分隔腔提供气体。
所述二级气体发生器201可以由两个相对独立工作的第一气体发生器101和第二气体发生器102连接而成,此时第一气体发生器101通过排气嘴407与下分隔腔105相连,第二气体发生器102通过排气嘴408与上分隔腔104相连。
当汽车受到侧面撞击时,两个气体发生器101、102分别对两个分隔腔充气,使得侧气囊完全展开时,下分隔腔105的内压大于上分隔腔104的内压。这样能够使得与髋部对应的分隔腔有能够推动人的髋部的足够刚度,可以很好地推动人的髋部,防止人受伤。
此外,织带103有防撕裂的特效,且在气囊起作用的时间内,能够大致保持上下腔压力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49418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